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陈荣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错配,“招工难”和“就业难”现象同时存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育成为缓解就业矛盾的关键,高校应履行职责、利用优势,强化就业创业教育,全面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重塑就业创业理念,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从静态、狭隘的传统择业观转变为动态、开放的现代职业观,这一转变是激发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关键。高校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征,针对性改变大学生就业创业理念,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
加强对就业创业的理解。毕业季集中开展就业创业专题宣传月活动,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和高校官网发布就业创业政策汇编,方便毕业生了解或查询国家政策,激发就业创业意愿。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新媒体等渠道,向大学生深度解读就业创业资讯,传播就业创业知识及案例,确保信息的高效触达。设计分层分类的主题活动,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启蒙教育,侧重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初步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可邀请著名企业家、创新创业优秀校友、专家学者,以座谈会、专题讲座或学术沙龙等形式,分享就业创业经验、行业发展前沿,加深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理解。
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萌发就业创业想法时,大学生首先需对自身能力、经历、特质等进行深度评估,通过反推显性优势,再进一步挖掘潜在能力。可将这些优势提炼为能力标签,找到契合自身优势的职业发展方向。之后,通过实际参与项目、开展行业调研、短期实习等检验职业选择的适配度。同时,建立季度复盘机制,每学期期中或期末对照职业发展规划核查能力提升效果,根据反馈结果动态调整职业发展规划,最终将自身可迁移能力沉淀为未来就业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离不开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支持。高校应综合考虑本校学科特色、生源特点等实际情况,健全就业创业课程体系,探索差异化教育教学模式,推动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显著提升。
构建科学适配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联动,充分了解企业岗位需求、技能标准等,健全就业创业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就业指导”“创业思维训练”“市场营销”等就业创业必修课程,一方面系统教授就业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产品研发、岗位要求等内容。在专业课程中嵌入行业创新案例、实战项目等内容,启发学生发掘创新创业突破口。增加实践拓展教学模块,开设“创新创业实战”课程,通过项目模拟提升学生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开展案例分析、项目模拟等活动,帮助学生提前感知真实的职业节奏与创业步骤。组织开展创新创业赛事,以赛促学,引导学生在实践应用中深化理论认知,掌握就业创业核心技能。基于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市场波动、团队磨合、运营决策、风险突发等沙盘模拟,学生轮流扮演创始人、财务、营销、投资人,在循环演练与复盘总结中实现综合能力的阶梯式上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专职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要求教师入企挂职锻炼,通过参与小微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实训等途径,提高对就业创业的直观认知,并将教师实践成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支持科研成果转化,激发校内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内生动力。同时,聘请企业高管、技术骨干、优秀创业者组建兼职导师团队,既引入企业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又为学生就业创业项目提供全程指导。
构建多方支持体系,培育就业创业文化
健全的就业创业生态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整合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发挥资源及环境优势共同构建全程化支持体系,推动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搭建就业创业实践平台。成立就业创业社团,按照功能划分为创意实践区、项目孵化区、成果展示区等空间,为有就业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场地、资源及经费支持,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建立资源共享预约系统,明确设备使用流程及时段,确保设备的高效利用。建设就业创业智慧教育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市场趋势及人才需求,提供丰富的就业创业案例,并开放社群交流功能,帮助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在未来就业创业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建产学研协同平台,鼓励学生围绕企业技术痛点开展技术攻关,实现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双赢。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广泛收集各大招聘网站及就业市场信息,通过对岗位需求与人才供给的精准比对,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现状、岗位职责、性质等信息,为学生职业规划提供数据支撑。提供全流程就业指导服务,涵盖简历优化、求职信书写、面试技巧等模块,提高学生求职竞争力。构建智能推荐系统,基于学生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及发展意向,精准推荐就业岗位及创业机会,降低大学生就业创业难度。
健全保障机制。精选新兴领域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勇于冒险、敢于探索。校企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研发平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并利用产业园、孵化器等平台加速大学生就业创业项目落地。推动基层社区设立青年就业驿站,为未就业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一站式服务。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提升研究”〈2022JSZ1070〉阶段性成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