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不过包退款的协议承诺,成了一半犹豫要不要考公人的底气,而这底气就是考公界的龙头中公教育给的。
作为中国最早的且最权威的培训机构,可以说只要是考公,没人能绕得开中公教育。
毕竟从2003年成立至今已有22年,有超300万人从中公上岸,按照每年约招生140万人次算,前后也有3000多万人在中公接受过培训。
而在考公越来越热的今天,中公的学员能不能上岸还未可知,但中公却是自身难保,几乎是回岸无望。
![]()
从2021年起,中公教育连续4年被曝在各种雷点上反复横跳,到了2025年更是把负债率拉高到了87.86%。
也就是说公司的每100元钱里,有将近88元是从别人手里借来的,翻车的风险大大增加。
如此高的负债率,也让中公教育从最高点2619亿元市值,跌至了近期的126亿元,整整蒸发了2500亿元。
考公的前景前所未有的大好,中公的资历又是业界最高,好好的一手好牌,怎么就烂成了今天这样。
![]()
中公教育的伟大,离不开创始人李永新的背书。
李永新的成长是典型的寒门学子逆袭的故事,出生在吉林通化的他,因为父亲的创业失败,家里就一直处于负债累累的状态。
家境清寒反倒把学习劲头逼了出来,他一路拔尖,最后高分考进北大政行系,也给后来干公培这一行打下了底子。
1999年,李永新从北大顺利毕业,还拿到了保研名额,但他没按常理出牌,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转身一头扎进了创业大潮。
![]()
最开始,他创办北京新兴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从入学到就业的全链条服务,可公司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就倒闭了。
并未放弃创业梦想的李永新,开始尝试做奥数、计算机等方面的培训,可依旧没能获得什么突破性发展。
直到2001年,李永新才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
李永新在北大导师的推荐下,为几位准备考公的学生辅导申论,并且成功帮助这几位同学通过了考试。
这段经历让李永新认准了“考公”这块肥肉,立马拉上几个同学搞起了公务员培训的业务。
2002年,李永新创办了中国首个包含公务员招考信息和在线辅导课程的网站,简称中公网。
一年后,李永新正式创办了中公教育集团,开始了自己专注公务员招考培训之路。
彼时中公教育的出现,成了填补市场空白的唯一培训机构,因此仅仅成立后的2年时间,中公就已经实现了全国布局。
![]()
2010年,中公教育在直营网点的全面扩张下,再次巩固了自己考公培训的龙头地位。
2019年,中公更是实现了自己借壳上市的升级蜕变,并且迎来市值超2600亿的高光时刻。
那会儿,中公教育直接跃升至教培圈儿的顶流,甚至一度把新东方等企业全甩在了后头。
李永新的个人身价,也跟着中公教育一路飙升,以1420亿元荣登胡润教育领域富豪榜榜首,以及吉林省首富等众多头衔。
![]()
过去中公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吃到了早期的市场红利,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公独特的“不过包退”的协议班。
早在中公成立前,市场对考公其实并不热衷,直到2003年左右,正值非典时期,大众也开始对稳定的公务员工作有了小范围的追求。
公务员的报考人数也从2002年的6万人,翻倍至2003年的12万人次,随即报考人数便开始逐年上升。
2009年,受前一年全球经济危机的长尾影响,国考报名人数也首次突破了100万人次。
为了大规模抢占市场,中公在2010年首次推出了不过包退的协议班政策。
![]()
要知道,这项政策对于犹豫考不考公的人来说,绝对是最强助推剂,自始至终考公虽然热,但是考公的难也是众所周知的。
十分之一的概率,对于报考的考生来说会发生在自身不试试又怎么知道,另外又有中公的不过包退承诺傍身。
一时间,这项政策受到了众多考生的青睐,因此也为中公带来大量现金流,2019—2020年期间,中公教育有75%的收益来自协议班。
不仅如此,协议班还帮助中公超额完成了对赌协议,也为后来中公超2600亿市值的辉煌战绩贡献了最强助攻。
一面是逐年上涨的考公热,一面是钱多到花不完的市值,给了中公豪横的底气。
从2019年开始,中公就开始拿着趴在账面上的现金去投资理财,利用学员们去考试的时间差,拿着他们的钱给自己先赚个小外快。
2020年,中公更是直接豪掷30.05亿元,在北京昌平拍得土地,计划建成大型教育总部。
![]()
2021年,李永新还以个人名义向北大捐款10亿元,这也成了北大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但中公的豪横还没维持多久,2021年中公的营收就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协议班退费率达到历史最高点,全国校区退款金额更是高达153.2亿元。这还不算完,也正是从2021年开始,中公进入了连续4年的亏损状态,累计亏损36.8亿元。
中公的现金流状况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恶化,收入逐年下跌,退款不断增加,亏损持续扩大。
曾经那艘超2600亿元市值的大船,如今账面仅有1.77亿元现金,后面还拉着近5亿元的待退款和近11亿元的负债。
![]()
对于当下的中公教育局面,称之为一地鸡毛真是一点不为过。但其实中公并非全然没想过自救。
一方面是股市的血崩,导致中公在资本市场全面失势。
另一方面,由于现实情况是中公没钱兑现包退协议,这直接影响了招生,使中公陷入信任危机的死循环。
![]()
2024年,李永新干脆自己开直播,正面回应那些争议,就想把之前掉的路人缘再捞回来。
在首场1小时的直播里,李永新多次鞠躬道歉,并承诺会将学费尽数退还,他还在直播中介绍了中公在转型上的努力。
在首场直播有4.8万观众观看的情况下,中公收获了122万点赞,李永新的这一操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公教育消极的形象。
但面对近5亿元未退款的金额,这一小波好评也显得杯水车薪。
而李永新此次直播,除了拉好感,也有意效仿新东方走直播带货的路。
![]()
新东方直播带货早在2021年就已开始,到了2024年,以知识为切口的带货直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想而知,其发展情况必定不会有什么惊艳的成果。
与此同时,在AI发展的大趋势驱动下,中公也在有限的资金中挤出了开发AI方面的经费。
在2025年7月,推出了AI考公学习机,将平板+智能助手+题海等内容相结合,利用AI为考生提供考公相关服务。
这款AI学习机售价在4698-4999元,目前已投放至各大购物平台。
截至目前,销量虽已突破万台,但这样的成绩对中公再回巅峰助益甚微。
中公的回岸之路,可以说仍旧遥遥无期。
教育界爆雷,虽然资本市场损失很大,但更让人心疼的是那些相信品牌力和头部影响力的学生,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滞后。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大厦的倾覆也为后面的培训机构敲响了警钟,既要谨言慎行,也要将自身教育质量拉高,才能稳住市场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资料:
1.央广网:《中公教育扭亏为盈,为何仍没实现“不过包退”承诺?》
2.钛媒体:《考公生意竟然下滑了》
3.财经无忌:《“不过包退”的中公教育,为什么上不了岸?》
编辑:歌
作者:京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