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如果连最基本的疑问都得不到正面回应,“严肃问责”“举一反三”就很容易沦为一句空话。
江苏科技大学原教授郭某被指学术履历造假一事引发关注后,11月18日,该校官微发布情况通报称,经调查取证,认定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按规定解除与郭某的聘用协议,并对其团队师生进行了妥善安排。学校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
从回应舆论关切角度看,校方通报的确是一种积极姿态。然而,细读全文不难发现,这份通报仍留下大量未解之问,甚至对于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定性本身,也同样存在值得商榷的空间。
近年来,高校学术不端现象屡有曝光,而此事之所以仍引发如此大的关注,不仅在于当事人“首席科学家”的身份与“高中学历”传闻之间的巨大反差,更在于这很可能已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学术不端,而是一起系统性的身份造假与人才引进失察事件。
在此情况下,首先要追问和追究的,是这样一个涉嫌全方位造假的“大骗子”,究竟是如何通过高校的层层审核、被以“大牛”身份引进,并堂而皇之地成了“首席科学家”?这背后可能存在的人才评价机制漏洞、引进流程偏差乃至高校内部治理的结构性问题,远比单纯的学术不端严重。
通报提到,学校“深刻认识到在郭某引进过程中存在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等问题”,并表示“将严肃问责,同时举一反三,杜绝此类问题发生”。这虽算是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引进过程中的偏差,但更为核心的问题依然语焉不详。
比如,材料审核把关不严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如果说引进过程中存在失察,那后续在晋升等方面,又为何未能及时发现“破绽”?
而造成这一切的,究竟是相关机制存在漏洞,还是存在人为的“干预”,抑或兼而有之,也当有更详细的披露。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疑问都得不到正面回应,“严肃问责”“举一反三”就很容易沦为一句空话。
问题既已发生,涉事高校最负责任的态度,也或最好的“止损”方式,当是彻底公开、全面复盘、充分汲取教训,给社会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而非内部消化、语焉不详。
一方面,此事的处置公正性,包括原因排查是否全面、问责是否到位,都需要建立在保障社会监督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高校如何对待自身的“犯错”,具有显著的社会示范效应,若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会给社会传递错误的信号。
越是离奇、荒唐的个案,越需要彻底清查与全面公开。对此,相关部门也不妨及时介入调查。只有将每一个环节的责任厘清、每一个漏洞彻底堵上、每一份责任压实,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学术尊严与高校声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