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冬天,热兰遮城的荷兰守军收到一封信,是从巴达维亚来的,内容不复杂:援军到不了了,让他们“自行应对”。
这封信后来被人翻出来,还能看到上面一块被水泡过的痕迹。
那时候,城里已经开始断粮了,有士兵靠啃皮带和晒干的皮鞋撑着。
再往后,连皮鞋也没得吃了。
可是就在大半年之前,没人会想到局势会变成这样。
郑成功带兵从金门出发那天,是1661年3月底。
兵有两万五,船几百艘,说是“出海”,其实更像是“投命”。
那时候他刚打完一场败仗,南京没拿下,厦门、金门也守得吃力。
![]()
父亲郑芝龙已经投降清廷,他却还在扛着明朝的旗子,四处找落脚点。
这时候,有人跟他说,台湾那边荷兰人守得松,本地的汉人也不太买账。
那人叫何斌,是个从台湾逃出来的旧部。
郑成功听完之后没多话,就一句:“能撑住半年不?”何斌点头。
他就开始筹划了。
其实台湾岛已经在荷兰人手里38年了。
他们在台江内海一带修了两座城:热兰遮城和普罗民遮城。
当时整个荷兰驻军加本地招募的兵也就两千来人,真不算多。
![]()
可问题是,他们守的,是堡垒,不是村寨。
郑军是在4月底登岛的。
那天有雾,潮水也大,适合悄悄靠岸。
他们走的是鹿耳门水道,一条浅得连荷兰人都不常巡逻的水道。
上岸之后几乎没费什么劲,就先断了两座城之间的联系。5月初,普罗民遮城投降。
看起来进展很快。
但很快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热兰遮城是荷兰人修了二十多年才完工的。
![]()
靠海,四面有壕沟,墙体厚,火炮多,而且设计得很科学——射程和火力能交叉覆盖,根本没死角。
郑成功试图强攻一次,结果死了一千多人。
士兵连墙都没摸到。
那之后,他就改打法了,不再硬拼,改围起来耗。
可围城不是坐着等。
岛上没粮,海上风大浪高,补给跟不上。
士兵开始掉队。
有些是逃的,有些是真的病倒了。
![]()
那年夏天特别潮湿,疟疾、痢疾、伤寒,一下子来了个遍。
郑军每天死七八十人,有时候多的时候能上百。
那段时间,郑成功亲自去看了几个重病军营。
有个亲兵后来写信回家,说“主公不言一语,日夜守于营外,自饮清水,不进肉食”。
信里还有一句:“主公目赤如血。”没人知道这是不是夸张,但那种情景,可以想象。
而荷兰人也不好过。
他们在城里,粮食是有一点,但撑不了太久。
更麻烦的是,他们被困得太久,外援也没到。7月的时候,有艘叫“卡乌号”的援舰来了,带了七百人。
![]()
可是风太大,船根本靠不了岸。
只扔了点补给就走了。
9月,郑军趁风大,放火船冲荷兰舰队,烧沉了两艘。
那场面后来还有人画在了庙里的壁画上——火船撞过来,火光照着海面,荷兰人跳海的跳海,开炮的开炮,场面乱成一团。
可真正压垮荷军的,不是火船,而是时间。
到了1662年1月,郑军终于打下了外围的乌特勒支碉堡。
那天炮轰了七个时辰,墙塌了,荷兰兵守不住,开始往内城退。
热兰遮城里开始有人逃出来了,有人带着情报偷偷投奔郑军,说“再不攻,等不到夏天了”。
![]()
郑成功这才下最后一笔:加炮,连轰三天。1月27日,荷兰总督揆一投降。2月1日签约,2月17日,最后一批荷军上船离开。
战斗结束了。
但人没那么容易松口气。
郑军这边,死了至少三千人。
有说是五千。
荷军死了六百多,俘虏五百多。
郑成功自己也没撑多久。
那年夏天他染了疟疾,6月23日死在台南,年仅38岁。
![]()
有人说他临终前还问了一句:“城墙修好了吗?”
死后葬在延平郡王祠,棺木是用船板做的。
他儿子郑经接了位,继续守着台湾,做了一些事:设县、筑城、开田,搞水利,推广稻作,还组织了海上贸易。
台湾那时候,开始慢慢形成一个像样的地方政权。
可也就二十年。
1683年,清军攻打澎湖,郑家败了。
郑克塽,郑经的儿子,才十二岁,投降。
台湾归清。
后来有人问施琅:“那热兰遮城,还留着吗?”施琅说,拆了,造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