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天眼问政”栏目以《接娃车辆违停致拥堵,贵阳一中门口车难行》为题,报道了贵阳市观山湖区黔灵山路贵阳一中门口接学生的私家车辆违停导致该路段出现严重拥堵情况后,引起广大市民讨论,有部分市民表示可以理解家长的心情,但是也有部分市民持反对意见。
![]()
拥堵的路面。
贵阳一中门口的这场每日“晚高峰”,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治理难题,也是一面映照人情与规则的镜子。
在现场,当看到学生家长将车停在路上等候,学生走出校园后能立即乘车回家时,这份舐犊之情,毋庸置疑,值得理解。
然而,当后方车辆不得不小心翼翼在仅存的快车道上“蛇形”通过,当一些驾驶员宁愿改道绕远路也不愿从这里经过时,又不得不思考:个体的便利,正在汇集成对公共利益的侵蚀,市民那句“不能太过分”,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记者注意到,现场并非没有管理。警灯在闪烁,民警在寒风中尽力疏导。但面对潮水般的车辆和见缝插针的违停,他们的努力如同杯水车薪。
“每天都安排警力前往疏导,但车辆太多,难以避免。”现场指挥交通的民警的“无奈”,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当单纯的疏导已无法应对,我们是否需要有更创新、更坚决的治理智慧?
![]()
接娃的车辆见缝插针穿行。
治理此题,或许需要跳出“堵”与“疏”的二元对立。一方面,家长的自觉是关键。能否多一些“换位思考”,将车停得远一些、规范一些,用几分钟的步行换取整条道路的畅通。另一方面,交管部门的措施能否再“向前一步”。比如与校方联动,实施分年级、分时段错峰放学;或者划定更远距离的临时停车区;或者在拥堵高峰时段启用更严厉的电子警察抓拍手段,让违停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结束采访,记者驾车驶离一中门口时,夜色已深。回头望去,那些接到孩子的车辆正缓缓离开,留出的空间又被源源不断而来的车辆填上。
这场“爱的拥堵”仍在继续。它考验着家长的文明素养,更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决心。我们所有人都在这条路上,那盏畅通城市交通脉动的灯,需要大家一同点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儒森
编辑 涂涌
二审 李劼
三审 覃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