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德国推出5000亿欧元基础设施投资计划,40%在德中资企业视之为商机,但仅有少数企业制定具体参与策略。主要障碍包括德国高昂劳动力成本、严格劳动法规、中企获政府资助机会少,以及德国新法案赋予内政部以网络安全为由禁止风险中企参与关键基建。尽管中企看好数字化、能源、汽车领域合作前景,但欧盟及德国“去风险化”政策大幅抬高中企实际分羹难度。
![]()
半年前的德国联邦参议院通过宪法修正案,为1万亿欧元的国防、基础设施和气候保护投资计划扫清法律障碍。根据德国政府与议会初步拟定的投资计划,除了为国防提供几乎无限制的预算外,还将在未来12年内,为基础设施投资拨款达5000亿欧元,大约超过4万亿人民币。
对于持续三十多年专攻基建投资的号称基建狂魔的中国而言,房地产进入下行周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下半年开始也同比下降,降幅还逐月扩大,因而闲置了巨大基建产能。德国的4万亿人民币基建投资,这可是一笔大生意。
11月18日,《德国之声》报道称,德国中国商会(CHKD)和毕马威(KPMG)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政府设立的5000亿欧元基础设施现代化专项基金也吸引了中国企业的关注。
报道援引德国中国商会11月18日周二发布的《在德中资企业营商环境调查报告2025》的数据称,在德国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中,有40%认为该基金蕴藏着商机。
![]()
德国中国商会执行主席陈隆建表示,中国在复杂基础设施项目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在公平透明的框架条件下,双方可以开发高质量的项目,为彼此创造长期价值。”
报告作者之一,毕马威德国的Andreas Glunz指出,受美国政局变化与德国规模庞大的基建计划影响,“许多中国企业正在调整布局”。
但报告也坦诚,迄今为止,德国基建投资计划虽然备受中资企业关注,但中资企业有实际行动进场欲分一杯羹的企业仍不明朗。
问卷显示,多数企业尚缺乏明确方案。其中40%表示有兴趣但未形成具体策略;22%认为与自身业务相关不大;仅有少数已明确路径:这少数中的15%的企业计划与德国伙伴开展合作,12%计划在德扩建生产物流设施;仅10%的中企有意参与公共招标。
40%的中资企业认为德国4万亿人民币的基建投资蕴藏着商机,但仅有少数企业计划通过合作、自己扩建或参与公共招标的方式去分一杯羹,原因何在?
一、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和严格的劳动法规让中资企业对德国的基建投资望而却步。
![]()
调查报告称,此次调查于2025年8月12日至9月7日期间进行,共104家在德中资企业接受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在德中资企业对营收前景总体谨慎乐观,但同时投资者对德国政府监管与经济因素的担忧也有所增加。
在德中企在营收和就业预测上均较为乐观:43%在德中资企业预计明年收入将有所增长,其中22%的中资企业甚至预计增幅将超过20%。41%的企业计划增加员工人数。仅有略低于五分之一的企业(18%)预计会裁员。
近三分之一的中资企业希望增加投资——其中19%的企业甚至希望比以往增加五分之一。60%的中资企业希望维持目前的投资水平。只有10%的中企计划减少投资规模。
与对营收预期和投资预期较积极相对应的是,多数在德国的中资企业认为,德国仍是欧洲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调查显示,41%的中资企业计划投资欧洲市场,其中超过一半的21%的目标市场是德国。匈牙利(18%)和波兰(12%)紧随其后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但需要注意的是,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认为德国的投资环境为“中性”,更有接近三成的企业认为投资环境“不利”甚至“非常不利”。
73%的中资企业表示,德国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和严格的劳动法规是其在德国成功开展业务的最大障碍。46%的受访企业认为,相比其他外资公司,中资企业获得德国政府资助的机会更少。
二、德国议会通过法案,赋予内政部禁止风险中企参与多领域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权力,恐不利于中企参与德国基建项目。
![]()
《政客》(POLITICO)报道称,德国内政部将获得新的权力,以禁止存在风险的中国技术供应商参与德国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
报道指出,11月13日,德国联邦议院的议员们批准了一项法案,该法案将赋予德国内政部新的工具,以网络安全风险为由,禁止在关键行业使用特定制造商的零部件。这些措施类似于欧洲国家在电信领域采取的措施,但德国这项新法案的适用范围更广,涵盖能源、交通和医疗保健等多个行业。
不仅德国在进行一些排斥中企参与其关键基础设施投资的立法,欧盟委员会也正准备对其《网络安全法》进行全面修订,以应对这一问题,预计将于2026年1月完成。
《政客》在报道中称,德国的这项立法旨在落实欧盟的NIS2指令,这是一项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法。据了解,德国政府最初提议,在其新的网络安全法案中,将适用于电信行业的措施扩展到电力行业。但联邦议会的议员们最后其扩大到适用于所有关键行业,根据欧盟的NIS2指令,这些行业包括交通运输、医疗保健和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
由于欧盟、德国利用立法来为他们排斥中企参与他们的基本建设项目,这自然为中资企业参与德国的4万亿人民币的历史罕见的基建项目抬高了门槛,设置了障碍。这也是多数中企认为德国4万亿基建投资是商业机会却不愿争取的主要原因。
三、中企希望参与德国的数字化、能源与汽车领域合作,但结果取决于德国对中资企业的态度。
![]()
报告称,51%的中资企业认为,数字化是未来德中合作最有前景的领域。48%的企业认为,德国的能源生产、能源安全与电池技术等能源相关主题极具商业潜力,中企愿意参与其中;35%的中企认为,汽车行业仍是德中合作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和智能制造方面。
中资企业感兴趣的这三大领域,恐怕数字化是最难合作的一大领域。这与《网络安全法》与NIS2指令有关。数字化现在是欧盟、德国重点关注的安全领域,对中企持有极大的戒备心,并通过一系列措施试图在这一领域去中化。
能源与汽车领域,前者是欧盟的发展目标,后者是德国的重点产业。中企今后对德国的投资机会,可能局限在这两个领域了。
【作者:徐三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