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德国财长克林拜尔访问中国,这趟行程本该是一次对接合作的机会。
但紧接着,11月19日外媒报道,还在中国访问的克林拜尔放出了狠话,炒作如果中国在“产能过剩”上的问题不给说法,欧盟可能会出手。
这番话来得突然,尤其是在中德刚结束高级别财金对话、承诺反对贸易保护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兀。
克林拜尔一边称希望避免对抗,一边话里话外又透出施压意味。这种前后不一的态度,让人看不懂德国到底是来合作的,还是来“提条件”的。
![]()
一边握手,一边亮牌:德国这步棋太急了
克林拜尔这次访华,从言行来看,更像是一次有意安排的政治试探。他在中国公开放话,在钢铁问题上,声称不希望欧洲和德国成为输家。
这种做法,和刚刚结束的中德财金对话的氛围明显不搭。
中德双方才坐下来谈了不少内容,提出要加强合作、互利共赢,但克林拜尔转身就把“欧盟可能要出手”的话抛出来,不仅打乱了刚建立的信任,也让人质疑德国这场访问到底安的什么心。
![]()
从德国的角度看,它确实有点焦虑。经济复苏乏力,通胀压力不减,制造业也不如以前有信心。
对德国来说,中国既是重要市场,又是关键供应链国家。但问题在于,这种依赖让德国越来越担心自己的产业安全,尤其是新能源和电动车这些领域,已经明显被中国企业拉开了差距。
德国眼下正处在“想要合作但又怕被比下去”的状态,克林拜尔的表态,更多是想在国内展现德国在国际舞台上“有立场”。但从合作角度看,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原本的谈判氛围变得紧张,也让中国方面对德国的诚意打个问号。
![]()
德国不是第一次在这种场合“话锋一转”,之前在欧盟内部讨论对中国电动车加税的问题时,德国就一会儿站在“反对保护主义”的立场上,一会儿又跟着欧盟的调查节奏走。这
种摇摆不定的态度,很难让人信服。
“产能过剩”这把旧梗,又被拿出来炒了一遍
关于“中国产能过剩”这个说法,其实早些年在钢铁和光伏领域,西方就已经用这个理由批评过中国。
![]()
而这次德国又把这个问题翻出来,认为中国产品“价格低、产量高”,对欧洲企业构成冲击。
但仔细一看,会发现它更像是一个用来掩盖自身问题的借口。欧洲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转型速度一直偏慢,尤其是汽车产业,习惯了传统燃油车的节奏,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欧洲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身技术更新不够快,产品定价高,适应市场的能力弱。
![]()
而中国企业靠着规模化生产、灵活的供应链和持续的技术投入,在不少领域取得了领先。这个时候,拿“产能过剩”说事儿,显然是把问题往外推。
如果真从市场角度看,中国的产品不是“多”,而是“快”。市场有需求,中国企业就能迅速调整产能,技术有突破,就能快速量产。这种能力,是很多欧洲企业短期内学不来的。
而且,把“产能过剩”当作问题来处理,本身也很难站得住脚。全球市场本就需要不同国家的产能配合来满足多样化需求。
![]()
中国的产能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也在支撑其他国家的绿色转型。把这种供给能力说成“威胁”,多少有些过于情绪化。
更关键的是,如果欧盟真要以“产能过剩”为由采取贸易限制措施,比如加征关税、设置技术门槛,那无疑会加剧中欧之间的矛盾。
原本可以通过合作解决的问题,一旦上升到政策层面的对抗,反而没了退路。中国市场并不是非谁不可,但欧盟如果试图“堵住”中国的出口渠道,最终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德国的焦虑点,不止在“过剩”上
德国在这次对话中释放出的不安,其实远不止“中国产能”这一个点。更深层的,是对资源安全和技术主导权的担忧。尤其是稀土和半导体这两个领域,让德国政府明显感到“卡脖子”的风险。
德国制造业高度依赖稀土材料,这些材料大部分都来自中国。如果哪天供应出了问题,德国的汽车、电力、军工等多个行业都会受到影响。
而中国在稀土供应上的主导地位,是几十年沉淀下来的产业链优势,不是随便就能替代的。
![]()
但矛盾就在于,德国一边想要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一边又必须依靠中国来保障关键原料的供应。嘴上说要“多元化”,可现实中替代来源少、成本高,根本不是短期能解决的事。
再看半导体,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进展,也让德国感到了压力。特别是一些中国资本控股的半导体公司,在欧洲市场逐步扩大影响力。
这对于本就竞争力不强的德国本土企业来说,无疑是种冲击。
![]()
但问题在于,它的应对方式容易走向矛盾。一方面要中国提供资源和市场,另一方面又想限制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管”的操作方式,注定难以达到理想结果。
中国并不反对公平竞争,但如果德国一边要求合作,另一边又不断设置障碍,那合作的基础就很难维持下去。
尤其是在技术和市场融合越来越紧密的现在,任何一方出于政治考虑去人为干预经济规则,都会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
合作还是对抗,德国必须选清方向
克林拜尔此次访华可能是德国政府“摸底中国态度”的一次试探,背后也许是德国总理默茨未来可能访华的前奏。但从此次表现来看,德国在对华事务上仍缺乏稳定的战略判断。
德国要想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维持自己的经济活力,就不能一边依赖中国市场,一边又在政策层面频频施压。这种摇摆不定的姿态,只会让中国方面产生疑虑,甚至降低对德合作的积极性。
中国市场不是无限包容的,合作是需要互信支撑的。德国如果真想通过这次访问推动实质性进展,就应该在基础战略上明确一个态度,到底是把中国当成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
![]()
一味地把中国的产业发展当作威胁,不仅不利于德国自身产业升级,也会影响欧盟内部对华的整体政策方向。
德国在欧盟中有重要影响力,其立场如果持续模糊,将带动整个欧盟在对华政策上更加摇摆不定。
如今,中欧关系正在经历磨合期。德国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有责任推动互利合作,而不是在关键节点上制造新摩擦。
![]()
话要想清楚再说
中国并不拒绝沟通,但如果合作的前提是被动接受压力,那显然走不长远。
德国在对华政策上不能再模糊不清,真正的信任,是靠行动累积,不是靠话术堆砌。未来中欧关系怎么走,德国的态度将起到关键作用。
![]()
如果德国继续玩“一边合作一边设限”的套路,最终受伤的不只是合作氛围,还有自身在中国市场上的位置。
而中国,也不会因为谁的一句威胁就调整自己的发展节奏。门是敞开的,但不是没有底线。
参考信息:
德财长在华炒作“产能过剩”:欧洲和德国不想做输家——观察者网2025-11-20 08:4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