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给中国开出的问答题。“双碳”战略的意义在于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努力兼顾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同步进行。这一战略的实施将逐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继而推进中国加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可见林业碳汇在“双碳”战略的地位举足轻重。从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到2023年10月19日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重启,时间跨度两年,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态势从最开始的如火如荼再到当下停滞不前,市场信心低迷。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林业碳汇开发步伐?笔者近两年接触了许多从事林业碳汇的专家和工作人员,通过探讨和实践,认为归纳起来主要是两个原因:林业碳汇制度的缺位;对林业碳汇存在认识误区。
目前,林业碳汇的开发现状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点:一是当前已出台的是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而适合南方的森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还未出台;二是2023年出台的造林方法学中碳汇计量模型非常苛刻,据了解,单体计量碳汇量还不到原来的一半(2013年10月公布的造林方法学);三是符合方法学的县域造林面积很少,单个县域没有开发价值,需联合市州一级集中开发;四是技术要求偏高,许多样地地处偏远山区,调查难度很大。五是资料归集难度偏高,工作量非常大,林权分散且难以辨别,部分造林历史数据难以追溯。六是南方和北方的资源状况不同,由于南方集体林偏多,林业碳汇开发的经营模式、产权结构和社会经济环境都更为独特和复杂。
笔者咨询相关的专家和项目开发商了解到,按照当前的项目进度,开发一个项目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甚至更长。市场重启以来,全国还没有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当前每个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都具有唯一性和复杂性,其市场可操作性难以把握,对碳汇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宏观视角审视,造成项目开发难的另一个根源在于制定项目方法学与设计实施项目完全是“两张皮”。现在要开发的项目都是追溯前十年建设的项目,一开始鲜有按照方法学来设计和实施的,如今是不得不按照方法学“削足适履”来开发。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具备潜力的植树造林工程本有可能转化为符合标准的CCER项目,因相关资料的不规范或缺失,导致无法得到有效开发,进而影响林农群体应享有的生态收益。
市场缺乏规范机制,对“双碳”战略的充分认识和理解还需要一段时间。当前,许多碳公司连碳汇和林业碳汇的概念都说不明白,认为大家都干就一窝蜂的去干。有些公司甚至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碳资产,乍一看是农民获得了收益,其实这种操作对林农和开发商而言都存在很大的隐患。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制度的不完备加大了林业碳汇的理解误区。
国家双碳战略势在必行,地方政府出路在何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如何?作为南方重点林区省份,湖南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于2024年开发出“湘林碳票”,于2025年4月签发首批“湘林碳票”。“湘林碳票”既在金融领域作为减排凭证参与交易,更跨界生态司法、文旅等领域释放复合价值。截至2025年7月24日,“湘林碳票”已委托挂牌交易32.7万吨,实现交易1135宗,成交量3.167万吨,成交金额316.71万元。
“湘林碳票”政策依据充分。202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提出“探索实施林业碳票制度,制定林业碳汇管理办法”,鼓励碳排放企业、大型活动组织者、社会公众等通过购买林业碳汇履行社会责任。2024年6月27日,《湖南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也明确提出“探索林业碳汇开发利用和林业碳票制度”。
“湘林碳票”政策体系完善。在多轮全国调研、多次讨论、多方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多次征求相关厅局单位,市(州)以及部分县市区行业专家等多方意见,稳步推出《湘林碳票管理办法(试行)》《湘林碳票审核办法(试行)》《湘林碳票项目方法学人工乔木林(试行)》,构建了杉木、马尾松等5个树种组的碳计量模型,形成了可测量、可核查的技术支撑体系。
“湘林碳票”有“湘”味十足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开发对象、开发时间、开发范围上。开发对象主要定位于近成熟林为主的存量碳汇资源。“湘林碳票”碳减排量的核算期起始年规定为2006年(2006年是《京都议定书》生效实施的第一年),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森林产生的碳汇价值。“湘林碳票”将油茶林纳入开发范围。油茶是湖南的特色经济树种,栽植面积大,具备一定的碳储量,油茶碳汇核算技术基本成熟,满足湘林碳票开发的技术要求。将油茶林碳汇开发出来后,林农在获得茶油等收益外还能获取一定的碳汇收益,可提高油茶种植的积极性,促进全省油茶产业发展。
“湘林碳票”作用积极深远。生态价值:“湘林碳票”代表了权属清晰的林地林木的碳减排量收益权,将林木中的碳减排量转化为一种可交易、可质押的有价证券,赋予了生态服务以市场价值。经济价值:“湘林碳票”的交易和质押等权能的赋予,使得空气变成了可升值、可流通的有价证券,增加了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碳票制度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有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价值:通过购买“湘林碳票”,企业可以为自身的碳排放做出补偿,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并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这种机制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推动整个社会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金融创新价值:“湘林碳票”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可以与绿色金融、碳金融等领域相结合,推动金融创新和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这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林业改革创新,是应对气候挑战、完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湘林碳票”正是湖南林业改革创新路上的重要突破,其落地并非简单的金融工具创新,而是撬动湖南省绿色变革的战略支点。它以森林碳汇的可量化、可交易、可流通,重塑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为绿色金融注入了可复制的湖南省样板。未来,“湘林碳票”的深化实践,将推动湖南从“生态大省”迈向“生态强省”,更将为全国提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湖南方案。
(罗维.“破局绿色金融—从林业碳汇到“湘林碳票”应用与实践”.《林业与生态》2025年8月总第839期,第13-14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