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侯佳欣)有人面不改色吃蝗虫,有人返祖上树学猴叫……近日,一档荒野求生赛节目引网友关注。随着赛程的深入,场上剩下的选手越来越少,部分选手因营养不良、脚部冻伤、眼睛疼痛、身体达到极限等原因相继退出。面对荒野求生的爆火,有网友跃跃欲试。对此,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杨帆提醒,“切勿盲目跟风参与”。
![]()
荒野求生赛社交媒体截图
“荒野求生的背后,潜藏着诸多威胁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的隐性风险。”杨帆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求生环境大多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大山深处,不少地方位于地震带、滑坡风险区、高海拔地区,在上述地区荒野求生,面临地震滑坡、洪水、身体失温等地质及气候风险,严重情况可致死亡。
杨帆进一步解释,野外生态复杂,还潜藏着生物层面的多重风险。原始环境中常见毒蛇、蚊虫等野生动物,可能引发咬伤、蜇伤或传染病传播;部分区域生长的有毒植物,若误食可能导致中毒、器官损伤等严重后果。此外,荒野环境缺乏基础医疗设施,一旦出现外伤、突发疾病,很难及时获得有效救治,小伤小病也可能因延误处理变为致命风险。
随着张家界荒野求生赛的爆火,多地跟风掀起了举办同类赛事的热潮。这些赛事规模大小不一,规则设定也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与专业保障,潜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
近年来,兼具挑战性与冒险性的各类户外运动受到大众青睐,但在这类活动热度攀升的背后,失温、迷路等各类意外事故频发。中国探险协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涉及人员1126人,受伤92人,死亡84人,失踪11人。
对于想要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户外运动的网友,杨帆给出几点建议:首先要评估自身情况,包括体力、耐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判断是否能适应复杂的野外环境;第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配备专业户外装备,如防寒保暖衣物、防水帐篷、应急通讯设备、急救包等,同时提前学习野外取水、伤口处理、信号求救等求生技能;第三要规划详细行程,明确路线、补给点和应急撤离方案,并如实告知亲友出行信息,避免单独深入无人区域;第四要敬畏自然,不擅自偏离规划路线,遇到极端天气或突发风险时,优先选择避险止损,而非盲目逞强。
“包括荒野求生在内的户外活动,离不开扎实的求生本领和专业知识储备,切勿盲目跟风参与。尤其不应贸然闯入自然保护区或未开发区域,这既是对自身生命安全的必要守护,更是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基本敬畏。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切勿为了猎奇、逞强或虚荣心而逾越安全边界、铤而走险。”杨帆强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