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奔驰EQ、凯迪拉克IQ、宝马i这些名字在车圈里挺热闹,但仔细一琢磨,除了奥迪e-tron(参数丨图片)和大众ID.系列勉强算站稳脚跟,其他几个品牌的新能源车,要么销量惨淡,要么市场反响平平。为啥欧美车企总爱给新能源车单独搞个部门或品牌,结果却大多不如预期?说白了,这事儿得从“面子工程”和“现实困境”两个角度唠唠。
![]()
先说说车企为啥爱搞独立部门。最直接的原因,是给股东和投资人一个“态度”——你看,我们也在认真搞电动化,不是嘴上说说。传统燃油车市场萎缩,新能源是未来,这道理谁都懂。但燃油车利润高、技术成熟,车企舍不得砍;新能源车又得烧钱研发、建工厂,这时候搞个独立部门,既能对外展示转型决心,又能内部“分账”,避免新能源车拖燃油车后腿。比如奔驰的EQ系列,2025年计划推10款车型,投资100亿欧元,这数字听着挺唬人,但实际效果呢?EQC为了塞电池把底盘离地间隙压到144毫米,连SUV最基本的通过性都保证不了,消费者自然不买账。
![]()
再聊聊“中短期禁售燃油车”这事儿。很多车企喊过类似口号,比如宝马曾说2030年纯电占15%,奔驰也提过类似目标。但现实是,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技术路线、供应链、用户需求差异太大,想短期内彻底切换,难度堪比“左脚踩右脚上天”。比如凯迪拉克,燃油车长期靠降价促销,品牌溢价都快没了,结果IQ锐歌定价37万起,比同平台的别克E5贵一大截,消费者当然选性价比更高的。更尴尬的是,凯迪拉克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太晚,IQ傲歌连热泵空调、高速NCA这些基础配置都要高配才有,续航、充电效率也落后竞品,用户用脚投票,销量自然上不去。
![]()
还有一点,是欧美车企对新能源市场的理解偏差。他们总想着用燃油车的逻辑做电动车,比如宝马i4,基于CLAR平台打造,后排地板隆起,没前备箱,这些设计在燃油车上没问题,但电动车用户可不吃这套。反观大众ID.系列,虽然初期也有软件问题,但至少是基于MEB纯电平台开发,空间利用率、电池布局更合理,再加上大众的品牌背书,慢慢也能打开市场。奥迪e-tron更典型,直接用旗舰SUV的定位,把科技豪华和安全性能拉满,虽然价格不低,但用户觉得“值”——毕竟百年奥迪的底子在那儿,电池安全测试比国标还严苛,这可比某些“油改电”车型靠谱多了。
![]()
说到底,车企搞独立新能源部门,本质是“既要又要”的矛盾:既想保燃油车的利润,又想抢新能源的市场,结果两边都没抓好。用户更实在,他们要的是续航够、充电快、配置实用、价格合理,至于你搞不搞独立部门,他们根本不关心。所以,与其花大钱搞“面子工程”,不如沉下心把产品做好——毕竟,市场不会陪你演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