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在精品创作、平台建设、产业培育、融合发展等领域全面发力,探索具有巴蜀特色、彰显时代精神的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路径,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实践的视听新篇章。
强化顶层设计,绘就精品创作“蜀韵华章”
“川派”电视剧精品迭出。革命历史题材厚重深邃,《我叫张思德》以平实叙事彰显精神力量,创下非黄金时段收视佳绩;近代题材拓展叙事维度,《灼灼韶华》刻画民国女性商业奋斗史,弘扬民族精神,收视峰值刷新央视电视剧频道历史纪录;现实主义题材深耕社会肌理,《驻站》聚焦基层民警平凡伟大,收视与口碑双佳;《故乡,别来无恙》斩获亚洲电视大奖、金鹰奖、飞天奖提名,创作质量迈上新台阶。
![]()
网络视听节目硕果累累。微短剧《家里家外》成为“小投入、大收益、广传播”的行业标杆,获多项殊荣及国家级扶持,入选中宣部文艺局“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网络剧《边水往事》获业界高度认可。网络剧《宿敌》三度登陆央视,代表了四川文学影视改编的荣耀。
![]()
广播电视节目守正创新。电视文献片《追寻·四渡赤水在四川》多平台热播,传承伟大长征精神。电视纪录片《巴蜀石窟》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以“政策引领+学术支撑”模式成为文化遗产传播典范;《故乡几万里》《凌云壮志》《蜀道问窟》《诗美成都》《看见皮洛》等纪录片登陆央视并斩获国家级奖项。电视动画片《少年禹传奇》收视领跑全国,与《彩虹护卫队》入选2024年度全国优秀动画片。
![]()
构建现代传播矩阵,提升“视听四川”品牌能级
四川局聚焦构建现代传播服务体系,以“视听四川”新型传播服务平台为核心,打造视听融媒体矩阵。作为全国首批入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视听”的省级平台,“视听四川”已实现省、市、县三级贯通,聚合优质内容、引导传播流量、提供公共服务,成为区域性新质传播中枢,并于2025年10月16日获得“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项目奖)一等奖。
在此基础上,四川局打造三大品牌,形成协同发力的传播新格局。“百部川扬”品牌聚焦国内主流阵地,扶持推广正能量视听内容,累计征集作品逾万部,全网传播量突破200亿次,连续获评中央网信办“全国网络正能量主题活动”。“神秘蜀韵”品牌深耕海内外主流社交平台,以国际化叙事和短视频节奏,讲述“三国、三苏、三星堆、非遗、蜀道、大熊猫”等超级IP故事,海外曝光量超8亿次,稳步提升四川文化国际影响力。“拍在四川”品牌构建全省“1+21+ N”影视拍摄服务体系,线上开通小程序与公众号,线下在成都、乐山、攀枝花等影视资源富集地设实体窗口,为来川剧组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累计服务超百个剧组。
![]()
优化政策服务供给,激发创作创新内生动力
近年来,《驻站》《边水往事》《家里家外》等剧集生动展现蜀地风情与人性张力,记录时代变迁与城市精神,其蓬勃生命力背后,是文化资源好、政策服务好、拍摄条件好、产业生态好“四个好”的战略支撑,为影视创作提供肥沃土壤。
三国文化、三苏文脉承载千年历史底蕴,三星堆神秘璀璨、自带全球话题度,大熊猫是世界级文化符号……这些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选题方向。
四川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用于文艺精品创作,其中广电视听占比50%,覆盖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剧、网络电影等,“四川省历史文化遗产广播电视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实施3年来,助推《凌云壮志》《巴蜀石窟》等作品登陆央视。
四川地理风貌多样、基础设施完善,具备优越的影视拍摄条件。“拍在四川”影视协拍服务体系,为来川剧组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成都影视城等基地配备先进的拍摄设备与技术团队,为创作提供硬件支撑。
四川已形成布局合理、要素集聚、协同发展的影视产业生态,以成都为核心、多市(州)为支撑,建成各类影视产业园区10余个,形成从内容研发、制作到发行的完整产业链。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等主场展会为创作对接优质资源,四川卫视超高清频道开播让创作生态持续焕发活力,擦亮“锦绣天府 安逸四川”品牌,持续办好金熊猫奖、国际微短剧大赛等活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中华文化出海。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四川局将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深耕精品创作,做大规模、做强平台、做响品牌、做优服务、做实项目,为铸就新时代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新高地贡献更大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