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
在我的老家苏北地区,“能吃饭”是衡量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熟人见面打招呼,第一句话往往就是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到医院去看病人,只要病人说每顿还能吃两碗饭,那绝对放心好了。要是病人说不想吃饭,看见饭就反胃,那十有八九是凶多吉少了。
我小的时候“能吃饭”,饭量大,但生不逢时。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集体时期,生产力水平低,物质匮乏,生活在农村的每个家庭都是缺吃少穿的。平常吃的就是稀饭煮红薯,或清水煮山芋干或胡萝卜,稀饭稀得能照人影子,隔三差五能吃上一点玉米饼,也仅仅是浅尝辄止。至于大米饭和白面馒头等高级别的饭,只有到过年时才能吃上一次。吃饭的时候,父亲不止一次对我和哥哥说,“你们小孩子不干活,就少吃一点,我和大你姐要在生产队干活,不多吃一点,怎么干活挣工分。”农村的孩子都比较懂事,知道体谅大人,所以,每次吃饭都很自觉,吃一碗半碗的就行了。
我们现在经常讲“一日三餐”,意思就是正常一天要吃三顿饭。但童年的记忆中,我一天吃两顿饭也不在少数。只要遇到下雨或下雪天,生产队不能出工,整天窝在家里,晚上黑灯瞎火的,根本就不烧晚饭,天擦黑就上床睡觉,农村人自嘲叫“挺尸”。好像那天没干活、没挣工分,就不配吃晚饭,抑或认为雨雪天吃晚饭是一种浪费。大人都不吃晚饭了,小孩你就更甭想了,尽管肚子饿得叽里咕噜的,也只能干忍着,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真是能省一点是一点呐。
等到土地承包到户以后,温饱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能吃饭”的人不再为吃不饱而苦恼。我清楚记得,土地承包的第一年赶上风调雨顺年成,粮食大丰收,到粮管所交完公粮后,每家都结余不少粮食,家家户户都是喜笑颜开。和我一个村上的胡二奶奶,那年80多岁,由于常年劳作加上营养不良,人显得非常消瘦。看着门口场上刚打下的堆成小山式的金黄色稻谷,再看看手里拿的雪白小麦发面饼,老人激动得是语无伦次,嘴里反复念叨,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吃上大米干饭,吃上洋面饼。说着说着,就抱怨去世多年的老头子没有福气,你为什么死得那么早呢,要是活到现在,也能吃上大米干饭了。最后竟然坐地上嚎啕大哭起来,把在一旁已上小学二年级的重孙子吓得目瞪口呆。
人有时真是贱皮。越是在缺吃的年代越能吃,想吃却吃不饱;当生活条件好了,可以放开肚皮吃的时候,又吃不下了。10多年前,一次我回老家,在路上遇见我的表叔。表叔对我说,最近吃不下饭,想去村卫生室看看。我正好也没大事,就陪同表叔一起去卫生室。卫生室只有两个医生,其中一个是我远房的弟弟,那天正好他当班。他听表叔说吃不下饭,就用听诊器检查了表叔的心跳和呼吸,又测量血压体温,看看舌苔,最后把一下脉,然后面带疑惑的说,都正常啊。又问表叔,一顿能吃多少,表叔说现在一顿只能吃两碗饭。医生弟弟说,你60出头的人了,土地流转后又不干体力活,每天就打个小麻将,一顿两碗还嫌少啊,我40多岁,一顿也不过两碗饭。最后医生弟弟来一句:你这是闲的,不是病,瞎胡闹。
以前我走亲戚去姑妈家,每次吃饭时姑妈都怕我作假,不断给我夹菜,她边吃饭边看我的碗,当碗里的米饭快没了的时候,就立马抢过去替我盛饭,就担心我吃不饱,姑父在一旁也不时央我多吃菜。现在有时去姑妈家吃饭,姑妈再也不劝我多吃了。姑父是退休老师,懂得养生,一次对我说,吃饭太多不是好事,要注重营养均衡,吃饭吃八分饱最好。还举例说住在同一个小区的某某,人不爱运动,还管不住嘴,顿顿不离肥肉,吃得肚大腰圆,稍微走两步就气喘吁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都来了。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说明吃饭对一个人生存和身体的重要。当然吃多了不好,吃不下去也不是好兆头。30多年前,父亲被检查出肝癌晚期,医院的医生直摇头,跟我和哥哥说没得治了,回去考虑一下后事吧。我记得在医院住院的那些天,我们每次都劝他多吃两口,只要能吃饭就有希望。可父亲什么也吃不下,每次硬着头皮喝几口汤,有时还会吐出来,最后是油尽灯枯,瘦成皮包骨头,没多久就走了。
还是那个表叔,一次咳嗽时发现痰中带血,精神也萎靡不振,心里害怕极了,以为得了大病,家里人赶忙送去医院。第二天我去看他,见面不问病情如何,第一句话就问他:还能吃饭?表叔说,胃口还可以,一顿两个馒头加上一碗西红柿蛋汤,再吃点苹果、香蕉什么的。正在给表叔挂水的小护士插话说,你表叔没事,这次是打麻将熬夜累的,挂几瓶水、休息两天就好了,能吃能喝的,饭量比我还大呢。护士的话让我哭笑不得,果然没两天,表叔就出院回家了。
从吃饭的变化,可以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当下老百姓生活的富足。吃饭看似简单,但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这里有很大的学问。以前是吃不饱、食不果腹;后来尽管是粗茶淡饭,但能勉强吃饱了;再后来是吃得太好太饱了,吃出病来了;现在又提倡科学健康饮食,面对眼花缭乱的美味佳肴,却不知道吃什么好了。
忽然想起一件事,一次去抚顺市参观雷锋纪念馆,那里陈列着雷锋生前在部队开过的13号汽车。驾驶位上,端坐着雷锋的塑像,手中捧着一本《毛泽东选集》。纪念馆馆长介绍说,雷锋生前经常在车中学习《毛泽东选集》,还在日记中写道:人不吃饭不行,打仗没有武器不行,开车没有方向盘不行,干革命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行。我想,雷锋把吃饭放在第一位,说明吃饭直接关乎一个人的生命,但吃饭不是人生的全部,我们还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政治素养,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愿每个人都能好好吃饭、勤于学习、踏实工作,珍惜和尽情享受美好幸福的生活。
作者简介
![]()
梁广伦,长期在县直机关从事宣传工作,业余时间喜欢写散文、随笔,新闻稿件及文学作品散见中国社会报、中国国防报、慈善公益报、中国双拥杂志、宿迁日报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