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当下所经历的绝大多数的痛苦,其实并不是事情本身带来的。
而是在那些你认为是糟糕之事发生之后,自己心里莫名就翻腾起来的那些情绪。
说白了,事情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爆炸的,是你内心的火药库。
但情绪一旦起来,就像眼前突然升起一片浓雾。
你看不清真相,也找不到出路,只觉得四面都是墙,无比痛苦。
一、情绪是客人,不是主人
我们总把情绪当成自己,本能认为自己的情绪便是本身。
于是,一旦生气了,就觉得“我是个愤怒的人”。
可然后难过了,就觉得“我是个悲伤的人”。
这就像把登门的客人,反而当成了房子的主人。
这样容易导致的局面是什么?就是你很容易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伤害自己。
其实吧,导致这样的结果,无非就是你无法识别自身情绪,以及处理情绪所带来的。
你以为,自己只是你内心世界来来往往的客人。
于是,反而将情绪视为真正的主人,它来了,好生招待一下,以为自然会走。
以至于你若硬拉着它不让走,或者把它当成主人供起来,痛苦的只能是你自己。
北宋文豪苏轼,与佛印禅师是好友。
一次,他自觉修持有得,便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无论人间的赞誉、讥讽、毁谤、荣誉、利益、衰败、痛苦、快乐这八种风如何吹,我都能如如不动,安稳地端坐在莲花台上。
他颇为自得,派人把诗送给江对岸的佛印看。
佛印一看完,只批了两个字:“放屁!”
苏轼一看,火冒三丈,立刻乘船过江,要找佛印理论。
他气冲冲地赶到佛印的住处,却见门上贴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轼一看,恍然大悟,继而哈哈大笑。
他这才明白,自己那所谓的“不动心”,原来如此不堪一击。
一句“放屁”就能让他情绪翻滚,就要怒气冲冲地过江来辩。
这个故事听起来像个笑话,读起来很轻松,但道理极深。
我们常常高估了自己的定力,以为自己能“情绪稳定”,情绪不是自己对手
可自己有没有发现,生活里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能让我们的内心翻江倒海。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斯说:“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所以说,那些折磨你的,从来不是哪个人、哪件事。
恰恰是你对那件事的解读,以及由此产生的情绪。
比如,别人没及时回你信息。
你的“看法”是:“他肯定是看不起我/对我有意见。”
于是,“愤怒”或“自卑”的情绪就来了。
如果你的“看法”是:“他可能在忙,或者忘了。”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一片平静。
当我们能看清这一点,你就开始做情绪的主人了。
二、与情绪对抗,是痛苦的放大器
情绪起来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抗拒。
我不该生气!我不能难过!我必须要开心!我不要这样的状态!
就好像我们生病了,身体里的细胞在本能地对抗病毒。
但其实吧,情绪这东西,还真的不是属于我们的“病毒”。
于是,当你越是拼命地想压制它、赶走它。
结果呢?自己反而就像在沼泽里挣扎着,越挣扎,陷得越深。
你越是告诉自己“不要想那头粉红色的大象”,于是你脑子里偏偏就全是那头粉红色的大象。
你与情绪的对抗,反而成了痛苦最主要的来源。
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位著名的禅僧,名叫原坦山。
他的一个爱好就是,经常会同一位好友云游四方。
有一次,他们遇到一条湍急的河流,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正为无法过河而发愁。
原坦山二话不说,上前抱起女子,两人稳稳地蹚过了河。
女子道谢后离去,他的好友却闷闷不乐,一路无话。
直到天黑住店,好友终于忍不住质问:“我们出家人,应不近女色,你今日为何要抱那位女子?”
原坦山则惊讶地回答:“哦?你说那个女子啊?我过了河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到现在还‘抱着’她呢?”
这个故事的精髓,就在“放下”二字。
一旁的友人心中起了“戒律被犯”的评判和“疑惑不满”的情绪,并且一整天都紧紧“抱着”这个情绪不放。
但是原坦山呢,他行为坦荡,心无挂碍,事情过了,情绪也就过了。
《道德经》里讲:“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狂风刮不了整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
但是,又是谁让狂风暴雨持续不止的呢?往往是那个不肯接受风雨,站在雨里骂天的人。
情绪来了,你接纳它,告诉自己:“是的,我现在很生气,很难过。”
允许它的存在,像看云卷云舒一样看着它。
你不推它,它反而失去力量,慢慢流走。
就像你不搭理,甚至忽略了它的存在,这个时候的情绪倒拿你没办法了。
最终自己就会发现,与情绪和解,便是是终结痛苦最快的那条路。
三、觉知,是照见情绪虚妄的光
说了这么多,既然情绪在我们生命之旅中占据那么重要的部分?
那么,自己具体该怎么做,才能不受它影响呢?就是保持“觉知”。
觉知,是你内心一个清醒的“观察员”。
如此,做到不评判,不参与,只是静静地看着情绪的来去。
当你开始觉知,其实你就已经和情绪拉开了距离。
你不再是那个“愤怒的人”,而是“一个正在观察愤怒的人”。
这个微妙的转变,往往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就像一束光,照进黑暗的房间里,即便这黑暗(情绪)本身并没有消失,但它在光下,失去了掌控一切的力量。
唐代有位高僧临济义玄禅师,教导弟子的方法非常独特,常以“喝”著称。
但他有一句更根本的开示:“随处做主,立处皆真。”
就是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情绪如何翻腾,你都要能做得了主,保持那个清醒的“觉知”。
那么,你所在的地方,就是真实的道场。
比如,当怒火涌起时,不要立刻被它卷走,去骂人、砸东西。
先在内心后退半步,对自己说:“我知道,我现在正在生气。”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觉察,就能让你从“怒火”中抽身出来,恢复一丝清明。
有了这丝清明,你才能做出理智的决定,而不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做出后悔莫及的事。
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说过:“愤怒对别人有害,但它在愤怒者身上带来的伤害,是加倍的。”
你在愤怒中伤害别人,自己首先被这怒火灼烧得千疮百孔。
同时,也容易把彼此的关系烧得无影无踪。
就像一个人在嫉妒中折磨别人,自己首先被这妒火煎熬得形销骨立。
看清情绪的虚妄,不是为了别人,首先是为了解救你自己。
所以,“情绪起,痛苦生”不过是生命的常态。
但我们可以选择不在这常态里沉沦,下次情绪再来时,试着把它当客人。
看着它来,招待它,看着它走,如此不抗拒,不纠缠,只是觉知。
当你不再认同情绪,不再喂养情绪,慢慢你会发现,痛苦失去了根基。
就像云散之后,露出的依然是那片清澈、宁静、舒适的天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