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或许是张近东最后的高光时刻。在一场合作伙伴大会上,面对外界对苏宁小店巨额亏损的质疑,他怒怼道:“开苏宁小店就是要贴钱!不是贴10亿、20亿,未来是要贴100亿、200亿!”
那时的他,说起“200亿”仿佛和普通人花200块钱买件衣服没什么两样。
如今的苏宁总体债务高达2387亿,而38家苏宁系公司的资产评估加起来只有410亿,换言之,苏宁已严重资不抵债。
如果以现有的状态走破产程序,每位普通债权人只能拿回3.5%的本金,近乎血本无归。
自2022年苏宁陷入债务危机以来,张近东便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唯二的两次露面,一次是视察苏宁的客服团队,要他们做好服务工作,不让消费者失望。另一次是会见多家家电企业的“一把手”,试图传递苏宁电器经营一切正常的信号。
![]()
剩下的时间,张近东犹如隐形人,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债权人却一刻未停。起诉书纷至沓来,甚至有人亲赴苏宁总部现场要账。为防冲突,总部大门悄然加装了一圈低矮的铁丝网。
沉默近两年后,张近东终于端出他的偿债方案:设立一个破产重整信托。
简单说,就是把苏宁剩下所有值钱的东西,如商场、股票、物业、地产项目等,统统装进一个叫“破产重组信托”的大口袋里。
然后,再分类,能赚钱的归一类,继续由信托经营;不赚钱的归另一类,趁早打包出售。
打包出售获得的资金,将优先赔付中小债权人的欠款,10万元以下的优先级最高,100万元以下的次之。
剩下金额更大的债权人就没那么“好运”了,他们将转为信托受益人——按债权比例持有信托份额,未来通过信托收益逐步获偿。
可能是张近东本人也觉得这么一个方案,很难在债权人大会上表决通过。为彰显诚意,他做出了一个近乎“净身出户”的决定:承诺在信托成立后,将自己与妻子名下的全部个人财产注入该信托,用于偿债。
这不仅包括房产、现金等资产,也涵盖其持有的约28亿元市值的苏宁易购股票。即便部分股票因质押或冻结暂无法过户,他也承诺将未质押部分的完整权益及已质押部分的超额收益权全部让渡给信托。
![]()
换言之,若方案获批,张近东个人将实质上“一无所有”——38家苏宁系公司归信托所有,个人财产亦悉数充公。
作为交换,债权人需暂停对其个人担保责任的追索,并同意在信托董事会中,由张近东提名多数董事。日常经营仍由原管理团队负责。
对于该方案,舆论评价不一。
有人质疑:张近东如此“大方”,是否因大部分资产早已转移?为何其子张康阳未被要求注入个人资产?家族财富是否已悄然转移至下一代名下?
也有人认为,所谓信托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苏宁的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张近东手中,债权人仅有监督权而无实质经营主导权,业务能否真正复苏仍是未知数。
其实,网友的质疑都是合理的,但也该看到张近东的诚意。
近几年的情况,想必大家都感同身受,有跑的,有躺的,张近东作为曾经的江苏首富,大可以学其他人,把股权卖光,换一大笔钱,找一个没有引渡条约的国家住下来,颐养天年。
但他并没有这么做,62岁的人了,还在为还债想办法,这股负责到底的态度就值得尊重。
巴菲特曾说过:浪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大环境好时,所有人都会做生意,关键是如果大环境变了,是否有坚持下去的能力?
![]()
不怨天尤人,不放弃,想办法,找出路,这样的经营者才能称得上是企业家。
本轮的寒冬,就是一块试金石,既有许家印这种躺平的,也有潘石屹这样跑路的,但更多的是像张近东、王健林、孙宏斌这样继续坚持的,拿自己的钱填窟窿的,或许是杯水车薪,但有这种态度在,他们的结局应该不会太差。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参考资料:
《苏宁系38家公司重整表决再延期:超两千亿债务待解,草案称张近东夫妇需承诺个人资产全部注入信托》澎湃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