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铁里感到疲惫,
在社交媒体上被焦虑吞噬,
在加班后怀疑人生,
在买东西后又感到空虚,
今天,我们似乎正身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1925—2017)描绘的世界:
「我们活在一个没有锚的时代,
每个人都是在漂着的船。」
一切都在流动,却没有地方能让人真正安顿下来。
这位1925年出生于波兰、后来定居英国的社会学家,
用“液态现代性”这组隐喻,将整整几代人的不安描绘出来。
他的语言像温柔的诊断书,
不仅把现代人说不清楚的混乱清晰描绘出来,
更是为我们开出生命的药剂。
![]()
影视剧照
在长达60多年的写作生涯里,他写了60多本书:
从消费主义到爱情,
从工作到恐惧,
从现代性到死亡。
看上去是各说各的主题,其实都在追问同一个问题: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
我们如何才能不被时代的洪流冲散,
活出生命的意义?
![]()
作者齐格蒙特·鲍曼
在齐格蒙特·鲍曼100周年诞辰的今天,
熊猫君希望与朋友们一同,
走近这位既温柔又锋利的思想者,
同时借他留下的2本重要著作——
《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与《死亡恐惧与生命的对策》来聊聊:
当我们被疲惫、焦虑和空虚裹挟时,
鲍曼到底能给我们怎样的理解与支撑。
01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读鲍曼?
如果你把近些年网络热词摊在桌面上:
「996」 「内卷」「精致穷」
「消费主义」「做自己」「爱无能」
你会发现,它们背后其实都在问同一个问题:
我们的观念,是如何被这个时代塑造的?
鲍曼最厉害的地方,
是他把这些“活在当下的感觉”,用一两句话说透:
![]()
关于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就是创造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却让你需要它。”
关于工作与996:
“对从事的工作产生感情,
意味着成为命运的人质。”
关于虚假幸福:
“被迫的自由从来不会导向真正的自由,
被迫追求幸福同样无法让人获得幸福。”
关于爱情:
“爱情成了现代人的新宗教。人们追求爱情,
事实上是乞求在资本主义的冷酷现实中,
营造一个只属于两个人的温馨世界。”
![]()
影视剧照
而这些,都不是“空中楼阁”的理论,
而是我们当下最真实的日常生活:
在地铁上刷手机刷到麻木,
在工位上加班到深夜,
在购物车里反复加购又清空,
在社交媒体上既渴望被看见,
又害怕被看见,
你会惊讶地发现:
那些说不清的疲惫、焦虑和茫然,
他早就写在书里了。
在他的框架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场巨变——
人类正在从“固态时代”走向“液态时代”:
固态时代:
秩序稳定、角色清晰、制度坚硬,
人生路径大致可预期;
液态时代:
一切都在流动,合同是临时的,关系是易碎的,
身份是可替换的,连“自我”都被要求不断更新。
于是,自由变成了一场永不停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营销:
只有不断重塑自己,才能不被“淘汰”;
只有永远在线,才能不被遗忘。
![]()
影视剧照
这正是熊猫君邀请大家共读鲍曼的价值所在——
并不是教会我们“如何成功”,而是告诉我们:
当你产生不适、困惑、愤怒甚至麻木,
这不是你的个人失败,
而是整个时代的结构性问题。
在一个不断加速的社会里,他提醒我们:
「在一个不断加速的时代,
最稀缺的品质是缓慢。」
读鲍曼,就是给自己一个暂时按下暂停键的机会:
慢到可以清晰看见这个世界是如何塑造了我们,
又如何把我们推向焦虑、孤独与虚无。
而他的书,恰恰是焦虑爆棚的我们,
当下最需要的“自救工具”。
![]()
《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
部分世界各国版本的封面
02
在一条“没有锚的船”上:
从贫苦童年到流亡学者
鲍曼的一生,就是20世纪的缩影。
1925年,他出生在波兰波兹南的一个犹太小职员家庭。
那是一座几乎没有犹太人的城市,却盛行最恶毒的反犹情绪。
作为小学里唯一的犹太孩子,他被排除在课外活动之外,
球场上永远是别人奔跑,他只敢在一旁看书。
![]()
影视剧照
为了躲避侮辱,他把自己藏进书本里:
杰克·伦敦、雨果、狄更斯、托尔斯泰……
这段疯狂阅读的少年时代,
也成了他后来作品里独特文学气质的源头——
他的社会学,总带着文学的敏感与温度。
14岁那年,德国入侵波兰,他和家人踏上逃亡路:
人群里有孩子、老人、伤员,
每一秒都可能是最后一秒。
![]()
影视剧照
这些关于死亡、恐惧与流亡的画面,
后来都沉淀进了他关于现代性与大屠杀、关于死亡与不朽的写作里。
逃到苏联后,他一开始读的是物理,梦想做宇宙学家或宇航员。
他想弄明白: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后来,他参军、加入情报系统,
却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被排挤出军队;
退伍后,在华沙大学好不容易崭露头角,
又在1968年的大清洗中被打成“犹太修正主义分子”,
被迫离开祖国,连公民身份都被剥夺了。
可就是这样一个亲历过极权机器运转、见过人性至暗时刻, 被祖国驱逐的人,
他却一生相信:
「社会应该是温柔的。」
他坚定提醒着我们:
“压迫从来不是抽象结构,
而是由一个个普通人的恐惧和服从拼在一起的。”
最终,他在英国利兹安顿下来,在那里写下了几乎所有重要著作。
![]()
作者齐格蒙特·鲍曼
鲍曼习惯凌晨四点起床写作,天不亮已经写完两小时;
他笑称自己是“晨星”而不是“昏星”——
中午之前写不出来的东西,这一天就别指望了。
作为导师,他也很特别:
他并不热衷于检查学生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反而更爱和学生聊电影、小说和文学。
在他看来,真正重要的不是多掌握几个概念,
而是练出一种“社会学的想象力”——
学会看到别人看不见的问题,
学会对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追问。
同行形容他:
“鲍曼有一种罕见的仁慈。
他知道世界的残酷,
却仍然坚持让世界变得好一点。”
![]()
这让熊猫君每每拿起鲍曼的书,
内心总是涌动着无限感触——
一个明明经历过苦难的人,
却从不愤怒到要报复谁;
明明被国家放逐,
可他却很少陷在苦涩的怨恨里;
明明看穿了人性中的自私与软弱,
他却仍然相信人类值得爱。
03
鲍曼警世必读之作
在鲍曼的所有作品中,
《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大概是最能让当下中国读者产生共鸣的一本书。
它的核心观点,可以浓缩成一句话:
「消费主义,就是创造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却让你需要它,
并最终把“人”也变成一种可以被消费的对象。」
![]()
在这本书里,鲍曼一点点拆开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逻辑:
我们买的不只是商品,
而是身份、标签、地位和归属感;
我们把“爱好”“生活方式”
变成对自己的包装,
却常常在标签里迷失真正的自我;
在朋友圈和短视频里,
我们看似在展示“自由”“个性”“品味”,
却没注意到这些“表达”,
很多时候只是消费主义教给我们的模板;
我们开始用市场逻辑理解亲密关系——
把它当作一件可以随时退换,
必须随时保持“高性价比”的商品。
在鲍曼看来,消费社会的真正引擎,
是“持续的不满足”:
只要设法让成员始终感觉“不够好、不够多、不够快”,
这个社会就能一直运转下去。
![]()
影视剧照
于是,看上去是我们在货架前挑选商品,
事实上,往往是商品在挑选我们:
算法根据我们的选择,
不断塑造我们的喜好;
社交平台根据我们的“人设”反馈,
鼓励我们继续那样生活。
读完这本书,你会很清晰地意识到:
原来很多“我以为是我自己想要的”,
很可能只是塞到我脑子里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学者评价它:
「对于深陷消费主义陷阱的现代人来说,
这是一本见效迅速的解毒剂。」
![]()
![]()
![]()
![]()
⬇️ 点击封面,抢先购买! ⬇️
如果说《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写的是——
“我们如何乐此不疲地消耗自己的生命”,
那么《死亡恐惧与生命的对策》写的就是——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
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齐格蒙特·鲍曼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提到,
这是他最喜爱、最私人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
人类所有的文化创造——
宗教、政治、艺术,甚至爱情。
归根到底,都在回应同一个问题:
如何绕过死亡,
才能让生命看起来更有意义?
![]()
鲍曼不是从哲学抽象谈起,而是从很多看似日常的问题入手:
从古代的丰碑、族谱,
到今天的作品、粉丝数、数据和“履历”,
为什么我们如此在意“留名”?;
为什么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成才”,
有时候甚至比孩子本身的幸福更重要?
为什么我们对“被遗忘”的恐惧,
会转化成对“业绩、成就、影响力”
近乎病态的追逐?
在他看来,死亡不是一个“医学问题”,而是一切意义的起点:
正因为我们知道有终点,
我们才会拼命寻找某种“不朽”的方式——
去爱一个人,去完成一个作品,
去做一件对别人有用的事,
或者,哪怕只是想在某个角落留下自己的名字。
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在于,
鲍曼毫不掩饰地指出,
野心与不安,背后都藏着“我不想白白消失”的恐惧。
但他并不嘲笑这种恐惧,而是要告诉我们:
害怕死亡,并不是你的问题,
而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共同处境。
![]()
影视剧照
读完这本书,你会突然明白——
害怕失败、害怕被抛下、害怕“这辈子什么都没留下”,
不是因为你太脆弱,
而是因为你正在认真地面对自己有限的一生。
当你敢和死亡对视,反而更容易安心地活。
因此,熊猫君将这2本书推荐给朋友们:
当你被消费、工作、社交搞得筋疲力尽时,
不妨读读《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
帮你看清自己被卷入何种游戏;
⬇️ 点击封面,抢先购买! ⬇️
当你开始认真思考“这一生到底为什么而活”,
可以读读《死亡恐惧与生命的对策》,
帮你从终点回望起点,找到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
⬇️ 预计将于12月中旬上市 ⬇️
敬请期待
04
在流动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锚
在鲍曼晚年的一次访谈中,
记者问他对今天的世界持什么样的态度,他回答:
“我因理智而是悲观主义者,
因意志而是乐观主义者。”
他拒绝对普通人的苦难视而不见,
而是选择去感受、去思考、去提问——
在清醒地看到黑暗之后,
仍然固执地为人的尊严、善意和希望留一盏灯。
![]()
作者齐格蒙特·鲍曼
纪念鲍曼百年,不只是怀念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更是希望提醒每一个当代人:
在一个一切都可以被复制和替换的时代,
依然有人相信——
「责任」是真实的;
「善意」是真实的;
「爱」是真实的;
在一个不断被要求“做更好的自己”的时代,
依然有人相信——
我们可以活得比算法和潮流更坚实一些。
![]()
熊猫君认为,
这就是鲍曼值得我们一直一直读下去的原因。
最后熊猫君诚挚将这本——
《消费主义如何操控我们》推荐给每个人,
祝愿大家都能在不断流动的世界里,
慢慢为自己,找到一块真正的,
可以稳稳站住的小小甲板。
⬇️ 点击封面,抢先购买! ⬇️
微信读书、得到、
掌阅、知乎、多看、当当云阅读、
豆瓣阅读、蜗牛读书等平台,
可购买、阅读电子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