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11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各种风格的音乐会在杭州湖滨商圈西子廊桥上演,“文艺赋美·盲盒音乐会”把高品质的演出从剧场搬到街头和商圈,让高科技光影与传统艺术碰撞融合,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类似这样的“不期而遇的美好”,今年浙江省有6万多场。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回望“十四五”浙江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展望“十五五”文化改革发展的生动图景。
过去五年,浙江持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通过四个“有”,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更有幸福感。
第一个“有”,就是让老百姓享受高品质文化服务“有地方”。浙江既有之江文化中心、杭州国家版本馆这样集聚式的文化综合体和文化地标;全省同时也有1.6万余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8万余个农村文化礼堂、1600余家城市书房、1000家文化驿站、1000家乡村博物馆。它们就像家门口的“文化便利店”,在夜晚依然亮着温暖的灯光,成为群众无差别共享的“精神食堂”。
第二个“有”,就是让公共文化服务“有温度”。浙江积极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打造了“文艺赋美”“全民艺术学堂”“村晚”“村拍”等一批创新品牌,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第三个“有”,就是让公共文化的供给“有精度”。通过“浙里文化圈”小程序,汇聚并提供了4000多个文化菜单项目,用户超过1000万人,形成“24小时不打烊的公共文化空间”。根据基层需求,推出了省级TOP100的优质文化服务菜单,实现了线上资源精准推送和线下活动按需配送的双向奔赴。
第四个“有”,就是让基层文化“有人才”。浙江深入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实行“耕山播海”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育计划,“十四五”以来,全省建立了基层文艺团队7万多支,培育文化示范户5400多家,乡村文化能人将近2万人,遍布城乡的文化阵地运营者、艺术普及引领者和乡村文化传播者,为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副厅长李新芳介绍,浙江正在做的,就是努力让每一座文化设施成为“精神加油站”,每一场文化活动都变成“幸福播种机”,让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惠及更多群众。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