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城市规划的“黄金时代”是否就此一去不复返?城市规划教育是否还能迎来“新的春天”?本文希望从历史的视角和思辨的维度,提供一些线索和参考。
本文字数:3208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
作者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陈 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村镇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本文通信作者。
董 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规专委会秘书长。
#1
城市规划的历史脉络:过去、现在、未来
1.1 城市规划的过去
建国以来,城市规划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规划”,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也是我国唯一的“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蓝图,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地位已经牢固树立,“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的作用也日益明确,“规划是龙头”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1.2 城市规划的现在
规划体制改革以来的探索,大家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城市规划可能不是一个规划,而是一个规划体系。要充分发挥各个规划的特长、发挥各个专业部门的专长,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能真正地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1.3 城市规划的未来
我们必须放大历史的视野,回溯得越远,才能前瞻得越远。城市规划自古就有,是城市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只不过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的目标和问题不同,城市规划的内涵和着力点也会有所不同。
#2
城市规划的变与不变
2.1 不断变化的现实与科技
现实是不断变化的,城市也是一直在发展演变的,面向实践的城市规划,自然需要与时俱进。在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规划面对的形势、问题、需求都在变化。如今,城市发展在传统的城乡差距、区域协调、社会公平、环境污染等问题基础上,还面临人口结构老龄化、生活方式多元化、居住供需变化、气候变化等诸多新挑战,城市规划任重道远。
科技作为应对现实需求的方法手段,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仅就城市规划方案编制的技术工具来看,就充分体现了科技影响力的迭代深化。而当前的AI可能不仅是传统的辅助工具,更是具有主动学习、模拟推演、生成未来情境能力的超级工具,并可能会重新定义“谁在做规划”,这将是城市规划领域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2.2 一直不变的理想与人文
理想孕育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市规划应对现实而生,同时也是理想主义的产物。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开始,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各种城市规划设想,并积极推动社会改造实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如何变化,核心价值观始终未变——不仅相信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也相信理性可以让城市更美好。
人文是城市规划的本质特征,并体现在人文关怀和人文修养内外两个方面。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组织空间以改善人的生活,达到关怀和陶冶人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强化自身的人文修养,通过“以文为眼、以史为基、以哲为魂”,树立崇尚良知的价值观、敬畏天理的世界观、追求理想生活的人生观,在提高人生境界的同时,提高规划的境界。
#3
规划教育的阶段递进:感知、认知、求知
中国规划教育应遵循“经验—理论—创新”的认知路径,构建起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感知→认知→求知”三阶递进教育模式。
3.1 感知:建立城市规划的直觉与经验
感知是规划教育的起点,旨在通过直观体验与经验积累,帮助学生建立对城市的感性认知,形成对规划实践的直觉判断。这一阶段的核心是“知其然”,即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城市是什么”“规划为何存在”,重点培养其发现问题、感受特色、体察生活的能力。
一是感知问题,锚定民生需求的现实导向。引导学生从人的尺度出发,发现老百姓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需要走进社区、老旧小区、街头广场,通过实地调研、居民访谈、场景观察等方式,才能真正理解城市中的“堵点”“痛点”,为后续规划分析奠定现实基础。
二是感知特色,理解地域文化的空间表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历史文脉与城市特色的内在关联,理解“场所精神”的生成逻辑。只有先感知到世界的美好源于丰富多彩,才不会被规范化的理论所束缚,多样的城市才不会被“标准化”。
三是感知生活,体察城市空间的人文温度。培养学生对生活场景的敏感性,从细微之处发现空间与生活的互动关系。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规划并非是对空间的单向改造,而是对生活方式的尊重与引导,规划的成功源于对城市人群生活方式的前置感知。
3.2 认知:掌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认知是规划教育的深化阶段,旨在引导学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分析,通过掌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系统框架,实现“知其所以然”。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工具解析城市问题的能力,重点包括对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城市空间自身规律性的把握。
一是认知经济规律。这是解析城市形态的关键,需引导学生理解“新经济”“服务+”“文化+”等模式如何重塑空间需求。
二是认知社会规律。需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规划并非单一主体的决策结果,而是政府、市场、公众协同共治的过程。
三是认知生态规律。需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践路径,掌握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规划方法。
四是认知空间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功能与尺度的协同,把握不同层次空间的功能需求,及其功能之间的搭配与混合。
3.3 求知:发展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
求知是规划教育的升华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实现“知其所必然”。这一阶段的核心是“批判改造、重在创新”,重点培养趋势判断、未来场景构建、多学科融合与实施落地等能力。
一是趋势判断能力,洞察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引导学生穿透事物表象,关注关键变量,把握变革的核心动力。
二是场景构建能力,设计前瞻性的城市原型。引导学生借鉴历史经验,理解演变逻辑,以创新思维设计面向未来的城市形态。
三是多学科融合能力,打破壁垒的知识整合。推动学生整合多领域知识,形成系统思维,提升以多元视角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是实施落地能力,寻求理念的实践转化。引导学生理解规划实施的全周期逻辑,掌握从“空间方案”到“社会治理”的转化工具。
#4
规划教育成功的关键:处理好几对关系
4.1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在数智时代,能力培养比知识传授更重要。需要适当弱化传统知识学习的标准化测试评估,大幅增加第三课堂、校企合作教学、政研合作教学等场景化能力培养,更多地通过观察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实际表现来评估学业成绩。
4.2 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与实际相互依存、循环适应。现实比理论复杂得多、变化快得多,学校教育不能只教理论,还要教理论与现实的差异;不能只教理论的原型构建,还要教理论的变通应用;有可能的话,还可以让部分学生掌握适应性改造理论的能力。
4.3 衔接与融合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有必要采用“衔接为主、融合为辅”的方式,构建“一干多支”的学科教育体系。即以空间、历史为主干,通过“规划+”的方式逐步拓展学科衔接的范围,强化重点专业领域的局部融合,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协作解决问题。
4.4 拿来与自创的关系
中国的城市规划仅仅靠“拿来”已经远远不够了,还需要从文化自信的高度尽快“自创”新的理论,从“单向借鉴”转向“选择性吸收—本土化创新—反向输出”,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样板,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领域关于求知的高阶使命。
#5
小结
中国城市规划及其教育转型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我们要以现实为舵、以理想为锚。规划需要更现实,但不能太现实!规划源于理想、胜于求真务实,只要坚持做到“四真”——研究真问题、回应真需求、创造真价值、保障真落地,城市规划就永远不会过气。二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科技和人文必须互补融合、比翼齐飞。科技属于工具理性,侧重于改变世界;人文属于价值理性,侧重于温暖世界。这两个结合的精髓就是“守正创新”——坚守核心价值、创新理论方法,并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一个卓越的城市规划师,应该既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也是“有人文情怀的科技工作者”或者“懂科技的人文主义者”,内外兼修、身怀绝技,始终致力于让世界更美好、更温暖!
本文来源:城市规划,原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5年第10期,第21-26页。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学术动态 | “崔功豪规划教育奖励基金青年学术奖”设立
![]()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视点 | 石楠:规划教育改革要面向需求
![]()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一:转型中的城市设计教育
![]()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