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至沈海高速、南至沪青平公路、西至明珠路、北至盈港东路,在徐泾镇镇域中心,曾经是老集镇“城中村”的改造区域——房屋老旧、设施匮乏、环境杂乱。随着16栋崭新的安置房拔地而起,2023年年初起,一千多户居民陆续搬进“泾悦雅苑”。两年多来,这里逐渐蜕变为一个绿化环绕、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社区。近日,记者走进动迁小区,倾听动迁居民讲述从犹豫到期待、从旧居迁新家的故事,感受一场关于“更新”的民生答卷。
![]()
“破旧农宅变身电梯房,老邻居还在一个小区”
“60平、80平、90平的小户型我都选了,当时抽签抽到了8楼、9楼、11楼,楼层都亮堂,家人都说我手气好!”顾女士是徐泾5队的居民,她笑着说,“新小区真的很好,楼与楼之间距离远,动迁房品质很高,确确实实是老集镇的一次大更新。”过去,老集镇的自建房虽是自家产权,但整个片区规划落后。“马路很窄,车子面对面开过去要非常小心,水泥路面修过后像打了补丁,很难看。”老房子就在附近的居民老沈看着曾是“城中村”的方向也感慨道:“真想不到,原来的农村老宅能变成装修一新的大高楼!虽说是搬到新房子里,但对我们来说也算是‘回家’了。”如今的新家有电梯、绿化又好,还有专为老人设计的活动空间,与以前住的老旧房子天差地别。
![]()
![]()
徐泾3队的老马提到,他原本只打算让儿子一家搬过来住套大的,但是看了新房子后就改了主意,老两口也搬过来住小套,还有两套出租。“我们以前的房子就在对面,八十年代的两层楼,年数一长,环境卫生状况也不行。现在这个小区,环境好,绿化、健身、老年人活动场所也都设置了。”同样拿了四套房子的陆先生表示,拆迁的邻居每家都选了至少一套房子住回来,以前一个村的,现在还住一个小区,感觉很开心。“晚上一起荡马路、聚聚餐,都是小老弟兄,蛮开心。”
![]()
“从‘不想拆’到‘盼着搬’”
动迁初期,部分居民对“拆老房子”心存不舍或担心地段贬值而犹豫。徐泾镇人民政府和开发主体灿辉国际集团采用“原拆原建”模式,在原址打造高品质社区——16栋高层住宅、近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配套幼儿园、公园、社区食堂和卫生服务站。童翼幼儿园与泾悦雅苑同步建成,9月开学季,居民子女“出门就上学”;拓宽的新马路、治理后的河道、错落有致的绿化带、完善的公建配套……让曾经的“脏乱差”变身“宜居地”,回迁的百姓过着向往的新生活。
![]()
徐泾8队的潘龙秀坦言:“老房子在镇中心,翻修过两次,地段好,房子也还挺新的,一开始真不想搬。”但动迁工作组耐心解释,“新房子在‘白料厂’那边,还是在镇中心,地段不缩水,还能住新房,不吃亏的。”最终,她不仅签了字,还因新社区的便利生活彻底转变了想法:“现在楼上、楼下、对面都是认识的,3队、5队、9队的老熟人,大家没事聚聚聊聊天。楼下有小公园、社区食堂,回家晚了或者不想自己做饭就去食堂吃一口,社区卫生服务站配个药5分钟就能搞定,还可以量血压测血糖,比以前方便太多了!”
![]()
“动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
对于沈福琴而言,动迁更像是一次“重生”。数年前,徐泾老集镇“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沈福琴家和其他千余户居民顺利动迁,随着原拆原建的安置房交付,以往住在破旧“城中村”里的人们搬回老地方、住进新家园。她家是1982年造的老房子,“墙皮一块块地掉落,每到阴雨天还会渗水。走出家门,道路也非常狭窄,很多地方连消防车都开不进。”
![]()
沈福琴告诉记者:“两楼三底的旧房子动迁分到了一共310个平方,自己一家住130平方的大套,还有3套60平方的都出租了,赚点钱补贴家用,日子过得蛮好!”她又补充道:“现在不仅配药、吃饭都很方便,社区还常组织理发、修剪刀和各类手工活动,老年人日子过得充实!”从破旧到焕新,“城中村”改造不仅是空间的重塑,更是人心的凝聚。正如居民们所言:“新家不仅是房子,更是幸福的开始。”
![]()
记者:张群
摄影:张群
编辑:俞静彦
责任编辑:郭苗苗(首席)
终审:贾彦秋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上观号作者:绿色青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