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sa与三个孩子的
合照
综合各类报告,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许多选择丁克生活方式群体的共同特征:他们普遍接受过良好教育,多从事专业或管理工作,个人收入和对自我发展的要求较高,且高度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他们通常更注重生活品质、个人自由和自我实现。
究其原因,可能源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女性意识的觉醒,或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在做出丁克选择的初期,以上这些描述与本文主人公Lisa的状态高度吻合。她曾是一位坚定的“丁克”主义者,这是她与爱人在深思熟虑后共同的决定。如今,她在一家跨国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她拥有三个孩子。
生活充满了意想不到的篇章。 作为我们对话栏目的第9位妈妈,Lisa的人生轨迹因一场“意外”而改写。从坚定的“丁克”到拥抱三个新生命的母亲,她坦言:“的确没想到自己会从不怎么喜欢孩子,到如此享受‘妈妈’这个角色。”
这位妈妈亲身验证了“孕期产假”与“职业发展”可以并行不悖,并从一个管理者的视角,为“如何支持职场妈妈”提供了她的建议。
一、 从丁克到三孩妈妈
Lisa的生育之路,始于一场“意外”。早年她和先生明确选择丁克,一来是自身不易孕的体质让她没做过生育规划,二来两人更享受忙碌工作带来的成就感。直到第一次意外怀孕,她才开始认真思考“孩子”的意义——可这份期待刚萌芽,就因24周胎儿确诊某些先天问题而被迫引产。
那是一份令人难过的经历。也是这次经历,让她开始认真考虑,他们的生活是否需要迎接一个孩子。
带着这份思考,她和先生开始尝试备孕,顺利迎来了第一个孩子。而第二个、第三个孩子的到来,完全不在计划之内。毕竟,“不易孕”的体质是被专业医生明确盖戳的。老二降临前,家里曾有过短暂纠结,毕竟照料老大已耗费不少精力;但到了老三到来时,全家人反而坦然了,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如何成为一位妈妈?这份心态的转变,藏在日复一日的生活细节里。从前的Lisa,是个随性洒脱的人,背包客,独行侠,周末常独自奔赴日本、云南开启随性旅行;如今休假,行程表属于“亲子模式”。曾经对孩子并无太多好感的她,现在会特意熬夜看完世界杯决赛,只为能和热爱足球的儿子有共同话题。
她说,不是自己主动选择了多孩生活,而是孩子们带着她,走进了一段更热闹、更丰盈的人生。
![]()
(孩子们互动的瞬间)
二、老人管生活,夫妻管教育
Lisa在采访中,一再表达了她对于家中老人的感谢和敬佩,因为爷爷奶奶对于家庭的贡献功不可没。在他们的帮助下,家的规则清晰:爷爷奶奶全权负责生活照料,她和先生则“对半分”教育责任,谁都不做“甩手掌柜”。
![]()
(两个孩子与爷爷奶奶的合影)
生活照料的担子被爷爷奶奶稳稳扛起,奶奶将孩子们的饮食起居打理得井井有条,爷爷则负责接送途中的安全保障,这让Lisa和先生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工作。在教育这件事上,夫妻二人有着明确分工,秉持“捡自己喜欢的管”的原则——Lisa负责女儿的钢琴、游泳以及儿子的围棋启蒙,先生接管足球、写作和跑步训练等板块。
![]()
(Lisa带女儿滑冰)
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Lisa主动化身“陪学妈妈”。儿子爱上踢足球,她便从对规则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慢慢变成能聊世界杯赛事的“半个球迷”;儿子学围棋,她从零开始研究棋谱,虽不及孩子专业,却总能精准捕捉到他的每一点进步;她也会在周末陪着孩子一起做题,还笑称小学数学思维竟颇为有趣。
在教育上,Lisa不推崇放任不管的散养,也抵触高压严苛的“虎妈”模式,她更相信“引导”的力量。儿子的围棋兴趣,成了Lisa教育理念的转折点。
起初,这个天性好动的小男孩多次提出想学围棋,她并未在意,直到孩子反复坚持才为其报名,没想到孩子竟成了围棋班里表现最出色的学生。
这件事让她深受触动,意识到孩子的天赋往往藏在成人忽视的地方。此后,她更倾向于“引导式发现”:女儿喜欢精致漂亮的事物,便为她安排花样滑冰和舞蹈课程;儿子精力旺盛,就用游泳和足球课帮他释放活力。
![]()
(大儿子连续游泳3个月瘦了9斤)
针对男孩女孩的不同特质,Lisa的教育重点也有所区分。她认为男孩需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所以她制定了严格的游泳每日集训计划;对于女儿,她则更注重培养其坚持的品质与表达能力。发现女儿在写作上的天赋后,她鼓励孩子每天写日记,还会借助AI工具辅助教学——先让孩子口述生活中的小故事,再用工具生成文字,帮助孩子感受文字变生动的乐趣。
三、职场妈妈的突破与引领
作为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高管,Lisa用三次孕期的职场经历,打破了“怀孕生子会耽误职业发展”“多孩妈妈就是职场负担”的偏见。从怀老大到怀老三,她的职位不仅未受影响,更在先后对接不同老板的情况下,完成了两次晋升,甚至怀老三时,身边同事直到她快休假待产,才后知后觉发现她怀孕的事。
这份职场韧性,藏在她“提前兜底”的行事风格里。每次确认怀孕,她从不会拖延,第二天就主动和上级沟通,提前 1 到 2 个月着手准备工作交接,将流程文档整理得清晰详尽,把最终成果、流程节点、对接人信息都标注明确,确保自己休假的几个月里,团队业务能平稳运转,不让同事替自己“补窟窿”。重返职场初期,难免会出现工作节奏跟不上、信息断层等情况,她会允许自己用两到三个月时间逐步恢复状态,不过度焦虑,而是踏实梳理、逐步跟进。
![]()
(Lisa与同事的合照)
尽管工作繁忙,Lisa始终坚持每晚六点到九点是雷打不动的“家庭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她全心投入孩子的作业辅导与交流陪伴。周末陪孩子上课外班时,她也会灵活安排:当孩子上课时,她专注处理工作,一旦孩子下课,她的注意力就完全回归到孩子身上。这种张弛有度的安排,让她既守住了职业发展的节奏,也没错过孩子的成长。
身为管理者,Lisa更能体谅职场妈妈的不易。当有同事怀孕前期身体反应较大时,她会主动接手对方20%到30%的工作任务;哺乳期员工返岗时,她会结合自身经验帮对方快速找回工作状态。她深知每个人的体质与处境不同,不会用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而是秉持“能帮就多帮点”的同理心去帮助身边孕产的同事。
四、盼一份更暖的政策支持
基于自身经历,Lisa对女性友好的政策有着切实期待。
教育层面,她希望学校能将课后延时班从“安全托管”升级为“兴趣托管”,引入第三方机构开设足球、围棋等特色课程,让家长不必为接送和课外班奔波;
医疗层面,她呼吁普及全程无痛分娩,让生育疼痛不再成为妈妈们的焦虑来源;
公共服务上,机场、商场等场所的母婴通道应加强管理,避免被非母婴群体占用,让带娃出行的妈妈们少些周折;
她还特别提到,应给予单身女性更友好的生育支持,放开冻卵等辅助生殖技术的国内渠道,让女性拥有更多生育选择权;
这些政策不是遥远的呼吁,当社会能为家庭托底,妈妈们才能更安心地接住孩子,也接住自己的职业与人生。
点击收听完整播客音频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内容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我们正在寻找多孩家庭和多孩妈妈
如果您愿意分享
我们期待听到您的声音
如入选对话嘉宾
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