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几年,一个奇怪的现象正在上演:殡仪馆的生意越来越火,而母婴店的生意却越来越冷。
一边是生命的离去,一边是新生的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证实了这一点,2023年死亡人数1110万,新生儿仅902万。
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差?未来社会将走向何方?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死亡高峰的数字与现实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国家统计局和多位流行病学专家给出的判断,中国很快将迎来建国以来最密集的一波“死亡潮”。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的张震教授团队,在2024年的一项研究中构建了精确的预测模型,模型显示这波高峰将持续几十年。
到2061年,年度死亡人数可能冲向1900万,预测区间在1557万到2242万之间,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就写在历史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下来,从1949到1958年平均每年出生2100多万人。
这批人现在大多在76到84岁之间,正集体步入生命的高风险期,紧接着,1962到1975年又来一波更大的高峰。
那段时间平均每年出生2600万人,1963年甚至接近3000万,他们是经济建设的主力,现在他们集体退休,健康问题就冒了出来。
两个巨大的婴儿潮,直接推高了老年人口的基数,现在正依次倒下,导致死亡人数跟着往上涨。
![]()
与此同时,我们的寿命也在显著延长,建国初期人均寿命才35岁左右,很多病是致命的,可现在医疗进步了。
2023年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8.2岁,婴儿死亡率降到了6.1‰以下,更多人能活到七八十岁。
过去早夭的现在都熬到了老年,这听起来是好事,但也意味着老人数量在爆炸式增长,即便每个年龄段的死亡风险降低了。
但因为基数实在太大,死亡总数还是不可避免地上涨。
![]()
这个冰冷的宏观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正在经历的“4-2-1”阵痛,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孩子。
公立养老院排队要等好几年,私立养老院一个月费用上万,很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养老的压力首当其冲。
更令人揪心的是,医院里越来越多的老人是一个人来的,检查、排队、取药,连挂号都困难,他们像孤独的岛屿,在陌生的医疗系统里漂泊。
![]()
高峰背后的历史必然
这一切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
在“小农经济时代”,对一个家庭来说,人口增加是有收益的事情,幼儿长到四五岁,甚至八九岁,就能下地帮忙。
所以在小农时代,新增一个人口就意味着新增一个劳动力,多子多福的观念深入人心,那是最朴实的经济学原理。
![]()
但是,我们进入了“工业时代”,情况就完全变了,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显然不能进工厂操作机器,也不能在写字楼里工作。
所以对工业时代的家庭来说,新增人口不再是劳动力,而完全成了一个纯粹的负担,教育的成本、生活的成本都在急剧上升。
这就导致了现代工业国家的人们,不再像农业时代那样追求多子多福,中国也未能例外,生育率持续走低。
2023年出生人口仅902万,总和生育率低于1.2,远低于维持人口更替水平的2.1。
![]()
少子化正在加速老龄化,而老龄化又进一步压低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形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恶性循环,让死亡高峰显得更加汹涌。
从城市化的角度看,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上世纪70年代之前,严格的“城乡二元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城。
但改革开放后,工业体系需要大量劳动力,国家开始放宽甚至鼓励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大量青壮年离开了乡村。
![]()
这对于农村来说,就是青壮年的集体流失,村里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市。
生活在农村的人,更能直观感受到身边老人的离去,那种感觉更真实、更密集,仿佛时间在那里按下了快进键。
![]()
反观城市,青壮年的数量远多于老人,大家平日里的社交基本被年轻人填满,自然接触不到太多老人。
加上城市生活更加“原子化”,邻居之间互不相识,人们缺乏乡村那种紧密的社交联系,信息闭塞,自然就不会有“老人正在快速离世”的强烈感知。
这种城乡差异,加上生活方式的改变,共同塑造了我们对这场死亡高峰的不同体感,但它到来的趋势,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
![]()
从危机到机遇的转化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焦虑和恐慌中,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巨大的挑战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机遇。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蔡昉多次强调一个观点,我们应该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也就是“长寿红利”。
这个观点极具颠覆性,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将老龄化纯粹视为社会负担的传统认知,为应对挑战开辟了全新的思路。
![]()
虽然人口数量在减少,但随着健康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特别是“年轻老人”(60-75岁)的健康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大幅提升。
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智慧和一定的财富,不再是社会的纯消耗者,而是可以继续创造价值的重要资源,“长寿红利”的核心,就是要把这部分潜在的人力资本充分开发出来。
这就催生了一片广阔的蓝海——银发经济。
![]()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银发经济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7万亿元,而且增长势头迅猛,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20万亿元大关。
国务院办公厅在2024年5月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银发经济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企业已经开始行动,纷纷瞄准老人的需求,开发智能手环、健康食品、适老家居等新产品,一个庞大的新市场正在被激活。
![]()
日本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参照,像松下、丰田等企业,已经开发出多款实用的养老机器人,涵盖了护理、陪伴、辅助行走等领域。
这些机器人已经进入了部分养老院,有效缓解了护理人手不足的难题,让科技成为了应对劳动力短缺的有力武器。
除了科技赋能,制度创新同样关键,建立完善的安宁疗护体系至关重要,让生命在最后一程走得有尊严。
![]()
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4000家医疗机构设立了相关科室,为临终者提供疼痛控制、心理支持等服务,这不仅减轻了老人的痛苦,也大大缓解了家庭的负担。
同时,推广生命教育也很有必要,让年轻人能理性地理解和面对生老病死这个自然规律,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忌讳,整个社会才能更从容地度过这个转型期。
![]()
全年龄友好社会的未来
应对死亡高峰,最终的落脚点,是构建一个“全年龄友好社会”,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这次高峰的考验,推动社会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升级,让不同年龄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在这个社会里,老年人不再是边缘群体,而是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被尊重、被利用,社区志愿服务可以充分利用老年人的经验,去辅导孩子、调解纠纷,让社区更有温度。
![]()
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观念需要转变,我们要从单纯的“养老”思维,转变为“经营长寿”的思维,这不仅是对个体负责,也是对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
死亡高峰,固然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但它也是一个契机,一个倒逼我们进行产业升级、观念进步、制度完善的催化剂。
如果我们能平稳地渡过这个时期,中国不仅能解决自身的人口挑战,更能为全球所有面临老龄化问题的国家,提供一个独特的“中国方案”。
![]()
未来的社会,将不再仅仅由年轻人的数量定义,而将由所有年龄段人们的“有效健康时长”和“智慧贡献度”来共同定义。
一个更宜居、更智慧、更温暖的中国,将在应对这场“银发浪潮”的过程中,浴火重生,我们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
结语
死亡高峰是历史规律的回响,更是文明升级的序章。
从焦虑“养老”到经营“长寿”,我们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这场巨变中,你准备好了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