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因赫勒韦难民营的硝烟尚未散去,13具覆盖白布的尸体却已刺痛了中东的夜晚。11月18日,以色列无人机向这座黎巴嫩西南部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发射导弹,清真寺的废墟与扭曲的汽车残骸间,躺着被哈马斯称为"手无寸铁的无辜居民"的遇难者。这场空袭撕开了更深的伤口:在主权争端与武装冲突的夹缝中,难民不仅失去家园,连临时庇护所也沦为军事打击的靶心。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黎巴嫩境内12座官方难民营收容着近50万巴勒斯坦难民,艾因赫勒韦作为其中最大的一座,自1948年建立以来便承载着三代人的流离失所。以军声称空袭目标是"哈马斯训练基地",但难民营密集的混凝土房屋间距不足3米,任何军事行动都必然波及平民。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划定的蓝色标志未能阻挡导弹,国际法关于"区分军事目标与民用设施"的基本原则在此刻显得苍白。
冲突双方的话语体系折射出难民的悲剧性困境。哈马斯声明强调难民营"不存在军事设施",试图将事件定性为针对平民的屠杀;以色列则坚持打击"恐怖分子据点",将平民伤亡归咎于哈马斯"人体盾牌"策略。这种罗生门式的指控循环中,真正被消音的是难民群体——他们既被剥夺回归故土的权利,又在寄居国面临就业限制与财产禁令,如今连生存权都悬于军事决策的瞬息之间。
![]()
image
国际社会的保护机制正在失效。尽管《日内瓦第四公约》明确禁止攻击民用庇护所,但近十年来叙利亚、也门等地的冲突表明,难民营遭袭事件年均增长17%。艾因赫勒韦的惨剧不过是最新注脚:当清真寺的祷告声被爆炸淹没,所谓"安全区"实则是风暴眼的代名词。联合国难民署对此次袭击的"深切关注"声明,与以往286份类似表态同样未能阻止下一场空袭。
在政治博弈的宏大叙事背后,难民营的日常早已构成另一种战争。艾因赫勒韦的居民每天需穿越7道检查站获取饮用水,40%的儿童患有营养不良。这种结构性暴力比导弹更缓慢却更彻底地摧毁着生命,而当空袭来临,他们甚至没有防空洞——因为根据黎巴嫩法律,难民营禁止修建永久性地下设施。
![]()
image
13个死亡数字背后,是巴以冲突无解困局的缩影。当双方都宣称自己代表"受害者"正义时,真正的受害者却在双重边缘化中失去发声渠道。国际法的文本在炮火中燃烧,留下的只有难民身份证上那句"无权返回"的冰冷注记,以及比导弹更持久的沉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