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阜阳颍东区
一场围绕花鲢养殖的技术革命
正在悄然发生
面对市场需求旺盛
而亩产偏低的行业困境
当地企业通过全链条创新研发专用饲料
让传统养殖业焕发新生机

花鲢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鱼种之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成熟的专用饲料,人工养殖多依赖水体中的天然浮游生物,亩产长期徘徊在200斤左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这一供需矛盾背后,既是广阔的市场蓝海,也意味着技术攻坚的不易。
“花鲢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它的摄食习性和营养需求与常规的吃食性鱼类完全不同。”安徽皇佳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员董兰兰介绍,“天然饵料不稳定,鱼类摄食不足,导致养殖户投入大却收益低。而市场上也没有成熟的产品可供参考,我们只能从零开始。”
![]()
转机发生在今年2月。安徽皇佳生物引进了由施培松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这支团队早在2020年就已启动花鲢饲料基础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技术数据。
没有技术蓝本,团队就扎进实验室做基础数据积累;没有适配方案,他们就对数十种蛋白源、能量源的营养价值和消化吸收率进行系统分析。研发总监施培松回忆:“光是原料配比,我们就做了上百次试验。花鲢对普通沉性颗粒饲料根本不开口,我们必须找到最适合的配方。”
![]()
团队针对花鲢独特的摄食习性,创新优化饲料颗粒大小与水中稳定性,解决了传统饲料易溶散、利用率低的问题。同时采用高温膨化制粒技术,最大限度提升原料消化率。
创新成果需要市场检验。借助企业独有的生产工艺,团队实现了饲料规模化量产。配合科学投喂与健康养殖技术,皇佳生物的花鲢亩产一举突破1000斤,达到传统模式的近5倍。仅此一项技术,预计每年可为企业新增销售额500万元。
![]()
如今,创新的辐射效应正在显现。“周边养殖户纷纷上门订购饲料,咨询养殖技术。”施培松表示,“我们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将这项技术推广到更多地区,让更多养殖户受益。”
从亩产200斤到1000斤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养殖”
阜阳的这场创新实践
不仅破解了行业难题
更打开了产业升级、
农民增收的“致富门”
记 者 | 张博 周佰钦
通讯员 | 武艳
编 辑 | 王东强
审 核 | 张凯培 任秉文
来 源 | 阜阳新闻联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