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坐落于黄浦区陕西南路39弄的长乐邨,是衡复历史风貌区内的优秀历史建筑。这个红瓦黄墙法式联排洋房小区里曾住过丰子恺、董竹君、莫非仙等名人,人文底蕴深厚。
历经百年时光,长乐邨从昔日的独栋独户,变成了如今容纳426户的住宅小区。随着住户激增,原本缺失的卫生设施成了困扰居民的难题,“如厕难”“洗澡难”更是几代人挥之不去的“心头病”。
![]()
“刚搬进来时,我们一栋老房子里,楼上楼下挤了二十几口人。唯一的‘公共设施’是两层共用的一间厨房和两个马桶。洗澡要排队,上厕所更要等。”居民刘征今年63岁,1974年搬进了长乐邨53号一间约26平方米的屋子里,一住就是50余年。
![]()
刘征回忆,那时家家户户都备着痰盂,遇上内急而厕所又有人时,只能狼狈地在家里解决,再拎出去倒掉,既不方便,也不卫生。“家里总是弥漫着一股异味,谈不上任何隐私和尊严。有些老人年纪大了,拎着痰盂罐上上下下,很不安全。”
不仅是上厕所,洗澡也是另一大难题。刘征告诉记者,楼上的卫生间原本有一个大浴缸,供全楼的人轮流使用。有时等不及,就在楼下用炉子烧好热水,再一桶一桶地拎到楼上,在厕所里放个大桶,站在马桶旁简单擦洗。“那时每天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排队、等待、克服。”令刘征更加难以忍受的是,卫生间又暗又潮,刺鼻的气味直接通到厨房和前面的房间,夏天更是难受。
![]()
“小马桶,大民生。”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黄浦区房管局、永业集团与瑞金二路街道联手出击,以“卫生设施提升改造+保护修缮”的创新模式,向这一历史顽疾发起“总攻”,切实解决民生痛点。
刘征居住的长乐邨53号,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楼栋,也是卫生设施改造的“样板间”。“改造需要全体居民签字同意,其间水管、煤气管全断,厨卫彻底停用,我们只能在花园里搭灶台做饭。”刘征说,尽管困难重重,但为了更好的生活,邻里们空前团结,家家签字、全力配合。
![]()
一个多月后,一楼原本堆放杂物的天井“变身”为两个独立卫生间,二楼的大卫生间也被合理分割,实现了“每户独用”。刘征家的新卫生间虽不到2平方米,却“五脏俱全”——防水的抽水马桶、淋浴花洒、排风扇一应俱全,蚊蝇乱飞、气味难闻的日子一去不返。她还特意添置了浴帘、挂钩和置物架,让这个小空间既实用又温馨。
“现在上厕所干净又舒服,冬天洗澡也不怕冷,生活质量天翻地覆!”刘征笑着说。过去洗衣机只能放室外,雨天根本没法用;如今不仅有了固定位置,公共区域还搭起了晾衣架。“真的要感谢政府的‘阳光政策’,让我们在老房子里迎来了新生活。”
原标题:《老房有喜 | 黄浦区陕西南路39弄:“第一个吃螃蟹”全楼家家签字》
栏目编辑:顾莹颖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陈佳琳 孔明哲 周馨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 周馨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周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