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这座城市会客厅里,总有灯火为你而留。
“两碗菜肉馄饨,一碗加鲜辣粉,一碗勿加。”
讲着软糯沪语的电影《菜肉馄饨》正式公映,收获了上海人的热切关注。首映礼上,有人笑了三十多次,也有人默默抹泪。
周野芒、潘虹、“阿庆爷叔”陈国庆和沪剧名家茅善玉等,一众大家熟悉的上海面孔,笑中带泪,把城市的风情、几代人的感情,都巧妙地“包”进了一个个馄饨里。
它触动了上海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
上海从来不缺奢华的米其林餐厅和精致场所,这是洽谈、会客的排场,是上海人的腔调“面子”。
但是,家里这一碗热气腾腾、手工现做的菜肉馄饨,才是上海人的温润“底子”,也是这座城市最温热、最妥帖的日常肌理。
电影《菜肉馄饨》所引发的共鸣,正来自对人间烟火的迫切回归。
在见证了风云变幻、定义了精致“腔调”之后,这座城市开始回望,向内探寻,究竟是什么构成了上海最真实的底色?
蝴蝶酥与下午茶
打卡“上海原点”
电影的一开场,就是老汪勇闯人民公园相亲角,引发了全场第一个高潮,笑声不断。
在熙熙攘攘的著名国际交友地,儒雅的老汪一出现就被包围,颇为抢手,“你是儿子还是女儿?有房子伐啦,有车子伐啦”。
![]()
大批焦虑的父母,着急给高知、高学历的儿女征婚;甚至连外国朋友也来噶闹忙,他们好奇这个圈子;而更多人享受在这里认识新朋友,聊天聚会……这一切,构成了独特真实、生动的沪上奇观。
老汪在这里认识了一群新朋友,属于相亲角里的时髦派,自然要有点老克勒的“派头”,大家就约到旁边国际饭店“恰咖啡”,点上一套经典的下午茶,才算圆满。
![]()
不得不夸,电影主创团队是真懂上海。
锦江旗下的国际饭店,本身就是海派质感生活的最佳注脚。
![]()
这座昔日的“远东第一高楼”,是传奇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其经典的“三段式”外立面,据说曾激发了少年贝聿铭的建筑热情。
而它更为显赫的身份,是“上海城市坐标原点”。
饭店楼顶的中心旗杆,是这座城市地理意义上的“零公里”处,整个上海都是以它为中心延展开来的。
卓别林访沪时,梅兰芳与胡蝶便是在此设宴款待,无数名流政要在此留下足迹,见证了上海滩的风云变幻。
在这里举办婚礼,也一度是上海人最体面、引以为荣的事情。所以一踏进国际饭店的大堂,老汪就开始恍惚了,当年举办婚礼的场景历历在目。
![]()
![]()
在电影里,大家一起吃完下午茶,临走还要打包一份蝴蝶酥。为了表达对女士的呵护,阿金自告奋勇来排队,毕竟要等2个多小时。
这些动人细节,也是如今国际饭店的真实写照。无论晴雨天,路过门口的面包房前,你总能看到一条长长的队伍,都是在等蝴蝶酥。
![]()
队伍里有阿姨爷叔,也有打扮时髦的年轻人,等待着那一口刚刚出炉,带着奶香浓郁、酥脆到掉渣的蝴蝶酥。
空气中弥漫的浓郁黄油香气,饼边沾满的粗砂糖粒,和那一口极致的酥脆,共同构成了几代上海人甜蜜的味觉回忆。
![]()
现在来这里,还可以到14楼的云楼餐厅,来一碗热乎乎的菜肉馄炖。
这是城市的真实情绪,藏在这些被时间包裹的老地标、街区的皱褶之中。
![]()
城市会客厅里
最有腔调的门面担当
观看《菜肉馄饨》的过程,仿佛跟着影片,在熟悉的上海街巷间沉浸式地漫步了一遍。
出现最多次的,是老汪位于南昌路的家,地方里不大,但收拾得干净、井井有条。清清爽爽的石库门老洋房,路边是梧桐树,老邻居都是熟人,保持着恰当的距离和关心,洋溢着海派生活气息。
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镜头平和而真实,让画面从影院真实延伸到了上海各大地标,从街头流淌到弄堂里,甚至家中。
最近,电影与思南公馆联动,将复兴中路519号的一栋三层老洋房复原为电影场景,打造了「菜肉馄饨」主题会客厅。
一楼是飘着馄饨香气的快闪店,二楼是老汪的家,三楼则成了“馄饨论道”的文化会客室。
![]()
人们可以在这里吃馄饨、喝咖啡、听沪语讲堂,感受真实海派生活的细节与温度。
这都让电影《菜肉馄炖》走进了现实生活,成了可以触摸的“上海故事”。
其实,上海本来就是一个巨大、流动的、永不落幕的“城市会客厅”,除了老汪、素娟、美琴、老金们,这里还接纳着全世界的客人。在上海,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并不断演变、创造出新的生命体。
![]()
电影中,那幢伫立在人民广场边的国际饭店,像是故事的定点坐标。它不仅是角色们穿行其间的背景,也是上海这座“会客厅”的象征性主角之一,像是一颗被长久擦亮的明珠,亮得克制、稳当,又无可替代。
而当我们将视线从电影里慢慢拉远,就会发现,这座“会客厅”里有更多“明珠”熠熠生辉:
从构筑外滩天际线的和平饭店,到静安寺的静安昆仑大酒店、静安宾馆;从传奇的“老锦江”锦江饭店、花园饭店、新锦江大酒店,到陆家嘴直插云霄的J酒店;从承载着城市记忆的锦江金门大酒店、新世界丽笙大酒店、锦江之星锦江乐园店(现在的白玉兰酒店),到近百年历史的上海外滩锦江都城新城饭店、上海锦江都城南京饭店……
它们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锦江。


今年90载的锦江,其恢弘脉络,几乎构筑了上海“会客厅”的轮廓与记忆。
而它的故事,始于一位传奇女性董竹君。
1935年,董竹君在粤菜当道的上海滩创办了“锦江川菜馆”,并在地化改良川菜,一炮而红,连卓别林也慕名而来,品尝香酥鸭子。1938年,她又在如今的复兴公园附近开设“锦江茶室”,成为上流人士吃饭及会谈交流的热门场所。
![]()
![]()
1951年,这两家店被合并迁入当时的华懋公寓,上海第一家国宾馆锦江饭店正式成立,董竹君任首任董事长。锦江饭店不仅是上海的“金字招牌”,更成为新中国最重要的“会客厅”,见证了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签署等重大历史时刻。
![]()
![]()
在锦江饭店里办婚宴,也一直是件很“轧台型”的事。
此后,它与锦江旗下的其他瑰宝一起承载着这座城市腔调风华的底蕴。
矗立在外滩的和平饭店,前身华懋饭店,曾经接待过诸多中外名流。那标志性的绿色金字塔形尖顶,是外滩天际线不可或缺的符号。
这里的爵士乐吧,曾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最佳酒吧之一。演出者平均年龄超过了80岁,是真正的上海“老克勒”。
![]()
![]()
在“巨富长”的黄金地段,藏着优雅的静安宾馆。
这里最早作为海格公寓使用,坐拥5000多平方米的草坪花园,接待过尼克松和英国玛格丽特公主。上世纪40年代,一道“水晶虾仁”风靡全城,一度有“上海第一名菜”的美誉,令人一口难忘。
![]()
![]()
还有我和父母都最爱的花园饭店,第一次踏进这里,就觉得自己进入了某种“上海独有的静”。
大片草坪、低矮的风、树影斑驳的午后,让人想到《菜肉馄饨》里那些被慢慢铺陈的情绪。它的美丽不止于华丽的外表,更在于与城市相合的那份“静气”。
![]()
![]()
从董竹君的改良川菜,到国际饭店的蝴蝶酥与菜肉馄饨,再到和平饭店、上海的制高点J 酒店……
锦江,是本土记忆的守护者,更是上海这座大会客厅里的当之无愧的门面,是腔调、质感的担当,从未缺席。
在九十年的岁月里,一直与城市同频,与上海人同频。
体面的背后
是有温度的体贴
所谓门面担当,绝对不止是表面的体面、讲究。
就像电影《菜肉馄炖》里,上海人爱时髦,但是骨子里有特别务实、体贴的一面。
![]()
正如锦江,一方面定义了上海闪亮的“面子”;另外一面,它也有体贴、务实的温度。
锦江的住宿餐饮实体与出行接待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它们共同承载着一个国家级使命:代表上海,接待世界。
它有一项特别的服务——国宾接待,曾接待过来自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500 多位元首政要和高规格代表团,见证了诸多重大时刻和外交里程碑。 2001 年上海 APEC 会议、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历届进博会 ...... 背后也都有锦江服务。
![]()
在普通上海人的记忆里,“上海国旅”曾经是中国第一批“入境游”的代名词。上世纪50、60年代,它接待了不计其数的外国旅游团、友好之船,用专业的服务化解文化的隔阂,成为世界看中国的“第一窗口”。
我认识一位欧洲朋友,她第一次来上海是跟着锦江的旅行团。她记得自己刚到机场时有点紧张,而接待她的工作人员只是简单一句:“不用急,我们慢慢来。”
她告诉我,正是那句话破除了她对陌生城市的冰冷想象,觉得这是一座会耐心等她的城市。
![]()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国旅接待的意大利旅游团
另一位曾在锦江旗下酒店工作的朋友说,有位外宾离开上海前特意写了一张卡片,上面只有一句话:“Thank you for taking care of me like a friend.(谢谢你们像朋友一样照料我。)”
无论是作为传奇符号存在的和平饭店、国际饭店,还是作为“体面”象征的花园饭店、锦江饭店,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庞大、最稳定、也最经典的接待系统。
它们用一种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标准化的服务——洁白的床单、礼貌的门童、恰到好处的微笑——来抚慰人生风尘仆仆的疲惫。
而酒店门外、上海的大街小巷,那些车身带着蓝金条纹和白玉兰花的锦江出租车,是这座城市里最可靠的摆渡者,总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安静地停在路边。
当一个刚吃完馄饨、身上还带着热气的客人,坐进一辆锦江出租,司机穿西装、打领带的得体,洁净无瑕的白色座套,与淡淡的清新气味,都在延续着那份无微不至的守护,与《菜肉馄饨》电影里那份微妙的情绪相融。
锦江的守护,是流动的,却又是无处不在的。
![]()
![]()
这些,才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会客厅”的温润内核。
它们让“打卡”不再是冰冷的坐标巡礼,而是一场被照顾着的、温暖的赴约。
![]()
90而已
还很年轻
在电影《菜肉馄饨》中,老汪有一句台词,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大意是:“小孩有小孩的生活方式,我们有自己的。”
他精准地道出了一个成年人面对时间的从容与自信。不回避年龄,而是坦然地在自己的阅历与节奏里,定义属于自己的人生。
观影过程中,当老汪坐出租车,路过锦江乐园那一幕,锦江乐园曾经标志性的巨大摩天轮一闪而过,尚来不及感慨,就听我旁边的情侣观众小声说:“这里马上要改成哈利波特制片厂之旅了。”
我们都期待着,一个更摩登的摩天轮将回归上海。
![]()
昔日的静安宾馆,在精心改造后,又变回到时髦的“海格公寓”;和平饭店的老年爵士乐团,现在也是我带外地朋友去体验上海的固定节目。
几十年前,许多外国游客跟着锦江来到中国旅行,在上海看到灯火璀璨的东方明珠,被震撼;在锦江的酒店里,他们享受到既有国际水准、又有东方文化的服务,品尝地道的中国美食、出行大巴或出租车,种种细节都被安排得妥帖而舒适。
近年来,“入境游”重新火热,大批外国游客再次来到中国,而锦江依旧是那个在台前幕后忙碌的身影——从办理签证,到设计最适合他们的旅行路线,再到落地后的点点滴滴,依然被安排得井井有条。
它让第一次来到中国的人,感到安心;让第二次第三次来的人,有了想念的理由。
![]()
而当我们走出国门,也总能在世界的另一端遇见熟悉的家乡味。
即使远在巴黎、挪威,在锦江旗下法国卢浮、丽笙的酒店,时而出现的中国元素让你知道,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人懂你的习惯。
电影中,老汪的一帮好朋友各有自己的精彩,跟年轻人一样去酒吧,喝咖啡,看演出,打扮时髦。
而电影结尾,老汪们突然发现,原来年轻人小汪也会和自己选择同一处有腔调的地点喝咖啡。真正的经典无需刻意迎合,自会让不同年代的人在同一处风景里相遇。
![]()
它们无缝融入,并引领着年轻人的世界,那种自然又不费力的状态,也是一种独属于上海人的生活腔调——不张扬,却始终保持鲜活的好奇心和体面,恰如其分地成为了锦江品牌90周年的最佳写照。
“90而已,老年轻了。”
“年轻”,是一种心态,一种持续进化、永不僵化的生命力。
“老年轻”的锦江,与上海人的生活紧密交织,又正在跟世界交响。它既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底气,也延续着那份地道的上海腔调。
文、编辑 /外滩君
图片来自锦江集团及旗下酒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外滩TheBund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别企划
外滩 X AIGLE/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