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今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
影节宫里,主竞赛影片《新浪潮》正在放映,1.37:1的画幅,黑白的光影色调,画面上,年轻的让-吕克·戈达尔正在影节宫外的克鲁瓦塞特大道上和乔治·德·博勒加尔会面,絮絮叨叨地讲着自己想从影评人转型导演的决心。
摇曳的棕榈树、沙滩的碧海蓝天、行色匆匆的媒体和电影人,戛纳数十年如一日的景观似乎从未改变——电影史与当下、故人与新人、虚构与现实,形成一种颇为奇妙的交错之感。
对于美国独立名导理查德·林克莱特而言,拍这部《新浪潮》是得偿所愿,他让影史又一次“断了气”。
《新浪潮》
![]()
2022年9月13日,91岁高龄的新浪潮旗手让-吕克·戈达尔在瑞士以安乐死的方式离世。
据家人透露,戈达尔并没有健康问题,只是感觉精疲力尽。而两年前,他还在全球处于疫情之中时,选择在Instagram上直播了长达90分钟的大师课,老人家抽着雪茄,讨论“新冠时期的影像”。
戈达尔从未因为时代和媒介的变迁而停下探索关于新影像之可能性的步伐,他为电影史留下丰富而深刻的文化遗产,等待着后人用多样的方式去挖掘和继承。
![]()
戈达尔在ins上直播
三年之后,一位美国导演完成了一部关于“戈达尔如何拍摄首作《精疲力尽》”的叙事长片,向其致敬。
这就是曾经拍出“爱在三部曲”(1995—2013)和《少年时代》(2014)的理查德·林克莱特,他的影像鲜明地探讨着电影与时间的极致关系:无论是跨越18年才“终成眷属”的情侣,还是耗时12年对一个男孩成长历程的追踪。
身为美国60后导演,林克莱特的大多数项目依然坚守着独立制片方式,他始终住在老家得州奥斯汀,未曾搬到行业重镇洛杉矶,保持着自己与家乡之间的情感连接。作为在某种意义上与戈达尔共享朋克精神的电影人,林克莱特复刻戈达尔,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
理查德·林克莱特
“À bout de souffle”这个片名在中文世界里有三种译名。
内地版是“精疲力尽”,比较符合 “气喘吁吁”或“喘不过气来”的法语原意,也很好地对应了故事主人公米歇尔的生活状态:这个混混偷了辆汽车,又杀了一个公路巡警,到处追讨以前行窃应得的赃款,以为很快可以带着在街头认识的美国女友帕特里西娅逃到意大利去……
就情节而言,港译“欲海惊魂”虽然老套,倒也贴切。台译“断了气”更有意思,表面看是讲主人公的下场,实则透出戈达尔的世界观。
![]()
《精疲力尽》
片名为《新浪潮》,不仅直抒戈达尔对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意义,更具有描摹新浪潮影人群像的野心。
影片开篇不久,便以一组大头照的形式,走马灯式地介绍了弗朗索瓦·特吕弗、阿涅斯·瓦尔达、克劳德·夏布罗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埃里克·侯麦、让·谷克多等导演,并浮光掠影地展现了“影评人的圣殿”《电影手册》杂志社的内景——罗贝托·罗西里尼被邀请至此发表演讲。
那是迷影文化的黄金时代,人们严肃地看待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并且坚信它拥有改变世界的能量。
![]()
《新浪潮》片场
怀疑又自负的情绪交织在年轻的戈达尔心中:1959年,他的同事兼好友特吕弗刚刚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了长片首作《四百下》,博得满堂彩,这激发了戈达尔的欲望——他必须加入导演队伍,政治地拍电影,无论他是否已经准备好。电影《新浪潮》以此开始,然后几乎一比一地复刻了《精疲力尽》剧组历时23天的拍摄过程。
饰演戈达尔的法国演员纪尧姆·马贝克此前是一名职业摄影师,《新浪潮》是他首次“触电”。这一选角策略非常林克莱特,他看中的往往并非演员的经验,而是其是否具备与角色契合的心境与神态,就像戈达尔在拳击场上看到的让-保罗·贝尔蒙多的体态和神情,就认定他是《精疲力尽》中的街头混混。《精疲力尽》的女主演珍·茜宝由佐伊·达奇饰演,她们都是美国人,讲法语时带着独特而可爱的口音。
![]()
《新浪潮》
《新浪潮》以与《精疲力尽》相同的画幅和色调演绎着这段传奇电影史:戈达尔追求在大街上拍电影,将摄影机放在手推车上,再用布蒙好,摄影师和助手们拥着手推车缓缓前行,拍出了那段珍·茜宝在大街上叫卖《纽约先驱论坛报》的经典推移镜头。
![]()
《新浪潮》
当戈达尔灵感枯竭时,剧组成员们则闲在咖啡馆里等开工。影片以诙谐轻盈的语调,探索这位新人导演的惶恐、不羁和耀眼的才华。拍摄过程中的巧合与失误,运气和偶然,最终组成了一部名垂影史的新浪潮奠基之作。
林克莱特选择以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重现浪漫主义的影史故事,这当然是一封写给戈达尔和法国新浪潮的情书。在电影面对自诞生以来最大危机的当下,《新浪潮》翩跹而至,提醒着观众,曾几何时,拍电影、看电影和爱电影,让人觉得那样美好。
![]()
《新浪潮》
理查德·林克莱特采访
“我开始理解戈达尔正在做的事”
Q:片中的每个场景你一般都会拍多少个镜头?
A:一个。开玩笑的。我会尽可能多拍,从里到外全面展现。我是个未雨绸缪的人。我曾经是个运动员(林克莱特年轻时曾打过棒球和橄榄球),作为运动员,你要在比赛之前尽可能多地练习、准备。
![]()
Q:戈达尔第一次当导演的时候完全是个新手——当然他通过写影评的方式学习电影,但他对自己的导演能力表现出极大的自信。这一点让你感到惊讶吗?
A:你必须表现得自信满满,对此我感同身受,我也能在身无一物时却神气十足。这种兴奋感也正是我想捕捉的:这个人的脑海中有如此多关于电影的想法,想拍电影的欲望爆棚,你知道自己会成功的,你能感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是具有革命性的,但身边没什么人相信你,你必须克服不安全感,相信自己。自信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这也让我想到纪尧姆(·马贝克,饰演戈达尔),从表演和选角的角度而言,他走进来的时候带着一股神气十足的气场,我当时觉得还挺不错的。是什么给他的自信,我也不知道,可能因为年轻气盛吧(笑)。
![]()
Q:请谈谈本片在音乐方面的选择吧。
A:我选择音乐的出发点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会听什么样的音乐,什么音乐最酷。他们当时听的是爵士乐,而不是摇滚乐,所以全片的音乐都是以爵士为线索。我们只用了一首摇滚乐Hully Gully(由“海滩男孩”乐队演唱),很滑稽可爱的一首歌。
Q:可否也谈谈本片用到的媒介形式,那些银幕上的噪点和划痕?
A:我的目的就是复刻1959年前后人们看到的电影形态,不过这些都是通过后期技术实现的。我们也在戛纳拍摄了一些场景,但观众在片中看到的戛纳电影节都是历史影像资料,只是通过后期技术让画面看起来更清晰一些。其实黑白影像的包容度是很高的,看起来很有50年代的质感,实际上都是后期的魔术。
![]()
Q:《新浪潮》中也出现了同时期的其他著名导演,比如布列松……
A:是的,我不确定他们究竟是在拍摄的哪一天遇到的布列松,但是我读到《扒手》剧组和《精疲力尽》剧组曾在街上相遇,我只需要知道这一点就可以了。戈达尔说布列松跟他抱怨过群演的表现,你知道在《扒手》里,观众反复在赛马场或地铁上看到背景中同样的脸庞。所以,我特意选择了一位女士来扮背景中的群演,希望与《扒手》中的群演看起来相似。
我们手边的资料很丰富,这些人物都写过回忆录,接受过访谈,还有纪录片和照片——《电影手册》里收录的照片。我们有同样的摄影机,还有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我知道他们每个镜头拍了几条,我们掌握的信息很多,就像在做一篇硕士论文,进行了许多深刻的学术调研。我觉得我们虚构的部分并不多。
![]()
Q:本片就像一封情书,你还记得自己是怎样爱上电影的吗?
A:20岁那年的夏天,我心中充满抱负,想成为编剧和小说家,本来应该去打暑期工的,但我经常一个人去看电影。看电影其实是个社交行为,人们通常跟朋友一起去看电影,但我只是想看电影,所以就自己一个人去,置身于一群影迷中间,我们就像一群怪咖,一天看三部,能看的都看。那时还有放回顾展的电影院,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看戈达尔。
记得我是在一个大学放映中看了《精疲力尽》,父亲带我去的。他对戈达尔了解不多,但对这部片子感到好奇,也知道我喜欢电影,所以就一起去了。第一次我其实并没看懂——我当时只有21岁。但是几个月之后,我又看了一遍,其间也读了关于戈达尔的书籍,我觉得我开始理解他当年正在做的事了。然后我开始看他的其他作品,慢慢补全。
我在1985年运营了一个电影俱乐部,纯粹是为了自我教育。我策划了一次有17部戈达尔电影的回顾展,一次放个够,大多数是他早年拍摄的,这些是我能拿到的片子,16毫米,很便宜。我放给观众看,也在公寓里和几个朋友一起看。我们把这些片子看了五遍,我觉得自己的电影教育很成功。
![]()
《精疲力尽》
Q:所以法国新浪潮对你启发也很大是吗?
A:是的,还有新好莱坞。你知道,70年代的好莱坞很有趣,虽然我还很小,伴随着新好莱坞的作品长大,我在电影院里看到那些作品,但是那时的我对电影还一无所知。
但是对我而言,我喜欢新好莱坞电影的那种私人感,你可以就拍自己经历的一段旅程,或者是自己的童年经历等等。这些对我而言也非常法国新浪潮。虽然新好莱坞的作品规模更大,更有野心,但是我很喜欢把不同阶段的电影史放在一起理解。直到今天,我还是认为法国新浪潮对我影响极大。
![]()
![]()
《新浪潮》完整报道
请见《环球银幕》11月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