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秋,德国驻北京公使馆递出了一份看起来颇为“友好”的照会:只要中国愿意出手帮一把,德国可以考虑把胶州湾,也就是青岛一带的租借地还回来。
照理说,这消息听上去挺振奋的。
当时青岛已经被德国控制了差不多17年。
从1897年德国出兵强占,到后来逼清政府签下《胶澳租借条约》,青岛一直是德国人在远东的桥头堡。
![]()
港口、铁路、兵营,甚至连街道的规划都按德国城市来的,整座城市活脱脱像个“东亚的小柏林”。
可中国政府收到那份照会后,没开会商量多久,就回了两个字:不行。
说实话,那时候的中国,真不容易。
清朝刚被推翻没几年,新成立的北洋政府还在忙着收拾摊子。
![]()
财政吃紧,军队松散,各地军阀各自为政,哪个都不听调。
就这么个局面,居然敢拒绝德国人提出的“归还领土”提议。
那会儿不少人听说这事儿都觉得挺不可思议的。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得从德国那边的动静说起。1914年7月,欧洲战火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国在欧洲主战场上一下子被拖死了,远东这头根本顾不上。
青岛的德军本来就不多,一战开打后更是大量调回欧洲,只剩下几千人驻守。
但问题是,青岛地理位置太关键了。
![]()
它靠近日本列岛,又是德国在东亚的重要港口。
日本这时候已经加入协约国阵营,跟英国一伙儿,盯着青岛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德国那边一看形势不妙,就想着找个“中立”的盟友帮忙顶一下。
中国就成了他们的第一选择。
![]()
他们的算盘很清楚:如果中国愿意站到德国这边,哪怕只是宣布中立、提供后勤支援,也能让日本有所顾忌。
于是就抛出了这个“归还青岛”的条件。
可这个条件不是白送的。
德国要中国出钱,帮他们重建在远东的军力。
![]()
更重要的是,一旦中国答应了,等于是站在协约国的对立面,很可能会被日本、英国一起视为敌人。
北洋政府当时的外交官,段祺瑞那边的人分析得很清楚。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事儿看上去是捡便宜,实际上是跳火坑。
更何况,当时的中国根本没那个能力出钱、出人、出力去帮德国打一场看不到头的世界大战。
![]()
要是真帮了,战争打几年都不知道,最后德国赢不赢还难说。
输了怎么办?青岛不但拿不回来,连别的地儿也得赔进去。
所以,北洋政府干脆利落地拒绝了。
但这事儿还没完。
![]()
德国撤出青岛之后,日本立刻动手。1914年11月,日本出兵攻打青岛,德军抵抗了两个多月,最后还是守不住,投降了。
青岛这回是从德国手里“解放”出来了,却又被日本接管了。
到了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
中国派出代表团,满怀希望地想通过战胜国的身份,把青岛要回来。
![]()
可谁也没想到,英日早就私下达成协议,支持日本继续控制山东。
等到中国代表团听说协议内容时,已经来不及了。
当时中国代表陆征祥听完内容,脸都白了。
他对身边人说:“我们不能在这个条约上签字。”最后中国代表团成了唯一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战胜国代表团。
![]()
这件事传回国内,引发了极大的震动。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学生走上街头抗议,要求惩办卖国贼、拒签和约、收回青岛。
这就是五四运动的起点。
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工人、商人、知识分子都参与进来。
日本的商品被抵制,日货在中国市场严重滞销,日本政府也感受到了压力。
![]()
1921年,中日双方在华盛顿会议上就山东问题展开谈判。
这次日本态度软了下来,表示愿意归还青岛,但提出一个条件:中国得赔偿他们在青岛的“投资损失”。
这笔钱不小,6100多万日元。
当时中国的财政状况,连军队军饷都常常发不出。
![]()
这笔钱一度成了谈判的最大障碍。
但北洋政府最终还是答应了。
有官员在会议上说:“不能再拖了,拖得越久,越难拿回来。”
1922年,青岛正式回归中国。
![]()
日本撤军,行政权交还中国政府。
可这笔“赎身费”也真是重。
不少人私下说:“花这么多钱,买回自己家的地。”
青岛回归后,德式建筑还在,街道依旧整齐。
但街头巷尾的招牌换了中文,港口升起了青天白日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