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国铸的生产线上,正悄然改变着建筑材料的来源。破碎的建筑废料经过精密分拣,与粉煤灰等工业副产品混合,被压制成新型墙板的基材;激光切割设备则高效精准地处理着H型钢构件,确保现场组装的严丝合缝。这里展现的,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的建筑生产模式。
与印象中尘土飞扬、耗水耗能的传统建材生产不同,这种模式更注重资源的“输入”和“输出”。生产数据显示,建造一栋200平方米的此类住宅,可有效消耗约12吨建筑垃圾,同时节约淡水近300吨——这相当于一个三口之家数年的日常用水量。厂房屋顶铺设的光伏板贡献了约30%的运行能耗,收集的雨水则用于灌溉厂区绿化,进一步降低了环境足迹。
![]()
这种对环境的关注,从工厂延伸到了建筑工地。在一个生态民宿群施工现场,看不到泥浆横流的景象。施工中产生的废水通过预埋管道直接接入净化系统进行处理。现场人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细节:“施工期间,对环境敏感的白鹭时常在工地附近落脚,这从侧面印证了施工活动对周边生态的干扰被控制在了较低水平。”
更体现其全生命周期环保理念的,在于建筑“寿终正寝”时的处理方式。模拟实验表明,当建筑达到使用年限后,超过90%的钢材可以通过高效的磁吸设备回收再利用,拆除的墙板经过粉碎处理,也能转化为路基材料等次级建材资源。在益阳的一个实际改造项目中,业主对比发现,相较于传统砖混建筑需要支付不菲的拆除清运费用,这种可拆解的建筑模式甚至能产生一定的材料回收价值。
以安徽国铸建筑等为代表的企业,正积极探索和实践这种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造路径。其核心在于将建筑垃圾、工业固废转化为可用资源,在工厂实现标准化、低能耗的精益生产,并在建造、使用乃至拆除阶段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影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此类实践是推动建筑业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模式转型的有益尝试,对于降低行业整体环境负荷、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具有示范意义。如何让这种“吃”废料、低排放、可循环的建筑模式走得更远,是行业持续探索的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