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派创业者的土生土长视角
见到Simon的时候,他穿着一件休闲T恤,语速很快地跟我们聊着最新的AI八卦,一点没有传统教育从业者给人的刻板印象。别看他顶着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和数据科学双学位的履历——按常理说,这样的海归背景足以让他去华尔街拿高薪——但Simon偏不走寻常路。他反而跑去新兴国家帮当地教育部门上线数字化教学工具。这一经历也让Simon形成了独特的“双面视角”:既有国际化的眼界,又对本土教育的痛点门儿清。
Simon是土生土长的中国00后,高中之后到美国求学。他感受过互动自由的课堂;也体会过为考试刷题到深夜。“留学背景+土生土长”的反差经历,让他对教育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一方面是西方启发式教育的魅力,另一方面是中国应试环境的现实。他笑称自己是个“有留学背景的本土教师粉丝”——既崇尚先进理念,又明白接地气的困难。这种反差萌,也成为他创业路上的一大动力。
他要去挖教育行业的宝
有人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可Simon选择的教育行业,在很多人看来连风口都算不上,甚至被视作慢行业、苦行业。资本不青睐、见效慢、商业模式复杂……“遍地是坑”几乎是外界对教育行业的共识。但Simon偏要在这些坑里挖宝。
“你觉得美国教育已经很糟了?那只是冰山一角”。谈起为何投身教育,Simon抛出这样一句劲爆的话。在他看来,美国教育质量已饱受诟病,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鸿沟更是触目惊心。这反倒激起了他的斗志:“正因为问题大,所以机会也大。”他观察到,过去几十年全球教育虽然投入不菲,但很多钱没有花在刀刃上——有的学校多媒体设备堆满仓库却没人会用,有的老师辛苦加班却仍照本宣科,学生呢,该走神的还是走神。Simon形象地比喻:“教育就像一个木桶,老师、课程、科技、管理都是木板。其中有的板子已经相当长,比如中国学生的刻苦,有的却短得漏水,比如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他的创业初衷,就是找到那些**“短板”**,用技术一点点加长,至少别再让孩子的未来漏在木桶的缝隙里。
Simon深谙教育行业的艰难。他直言不讳地称教育是个“慢活”,不是那种一两年就能爆发式起量的生意。“你得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他说。但正因如此,他更觉得大有可为:“别人嫌慢不来做,我偏要做出点不一样的来!”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劲头,倒有点雷军当年执意做手机、孙宇晨高调搞区块链的影子——认准了,就大胆干,哪怕外人不看好。Simon承认,教育创业注定要坐冷板凳,但他喜欢引用一句老话自我激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慢就慢点吧,只要方向对,总有开花结果的那天。
Prepp是啥?用乐高和哆啦A梦来解释AI
聊起他创立的Prepp,Simon显得既认真又兴奋。官方的介绍说:“Prepp是一套面向K12教学与学习的操作系统。我们的边缘云一体平台可以自动生成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内容,提供课堂参与度分析,并为每位学生打造个性化练习,弥补各自的知识漏洞。”听上去有点拗口?Simon决定换种说法解释:“简单讲,Prepp就像老师的哆啦A梦口袋,课堂上老师需要什么教学道具,只管喊一声,口袋里都能掏出来!”他笑着举例:老师星期天在家备课,只要输入下周要教的知识点,Prepp几分钟内就能自动生成一个有趣的课件,包含贴合大纲的讲解视频、小测验题目甚至互动游戏。老师相当于多了一个贴身AI助教,有了**“副驾驶”**帮忙处理繁杂事务;学生呢,每人面前等于多了个24小时在线的私人家教,会根据他们各自薄弱的环节布置针对性练习。而对学校管理者而言,每一堂课的数据都会被记录、分析,课堂不再是黑箱,效果如何一目了然。
Simon把Prepp称作“模块化学习”的探索。“我们把知识拆成一个个像乐高积木一样的小模块,”他说道,“系统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积木’拼出属于ta的学习路径。”他举了个生活化的例子:“就好比搭配定制奶茶,有人少糖多珍珠,有人去冰加布丁。传统教学是一锅水煮茶叶,所有人同一个味儿;我们则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调出适合自己的口味。”这样的比喻让人会心一笑:原来高大上的AI自适应学习,竟然可以用奶茶定制来说明白。Simon相信,技术的意义就藏在这些日常小事里——只要方法对头,哪怕是再枯燥的数学课,也能教出奶茶的香甜味来。
AI会取代老师吗?Simon的底线
当下教育圈热议AI,不少老师担心:“以后会不会真有机器人老师,把我们都替代了?”对此,Simon表现出难得的冷静和幽默。“AI再聪明,它也当不了真正的老师,”他说,“就像无人机飞得再高,也得有人在地上操控。”在他眼中,AI和老师的关系定位非常清晰:AI是老师的工具和助手,而老师才是课堂的灵魂。“哪天如果教室里没有一个真正老师坐镇,全靠机器上课了,那将是教育真正的灾难”,Simon直言这是他绝不会触碰的底线。
尽管Simon拥抱AI技术,他也坦承如今的AI远没到完美无缺的地步。“有人以为有了智能批改,老师就轻松了。其实恰恰相反,AI刚进课堂的头一阵子,老师可能更忙了!”他说的这点,有研究佐证:AI落地初期反而会“矛盾地增加教师的负担”,因为老师得花时间核实AI给出的内容是否靠谱。Simon打了个比方:“就像新人实习生刚来,前几周师傅还得处处盯着教他做,对吧?”因此他并不鼓吹什么AI万能论,反而更关注如何帮助一线教师尽快掌握、驾驭这些新工具。“我们给老师做培训营,让他们放心大胆用,同时也反馈给我们AI哪里不够贴心。”在他看来,AI对教育最大的意义不在取代人,而在还给老师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让老师回归“人该做的部分”——比如因材施教、情感交流。那些批改作业、出试卷的机械活儿,就交给不知疲倦的机器去做好了。
Simon还有一个坚持:AI决不能成为教育公平的破坏者,反而应该是促进者。“如果只有少数富有学校用得起AI,那我们就只是制造了新的不公。”因此Prepp在技术设计上采用了边缘计算和云结合的架构,以适应网络和硬件条件较差的地区。Simon强调,无论AI多酷炫,最终要让最普通的学校、老师用得起、用得舒服,否则再好的技术也是空中楼阁。
拿下a16z投资:凭什么打动美国人?
一家扎根芝加哥的教育科技创业公司,居然拿到了硅谷顶级风投a16z(AndreessenHorowitz)的青睐,这在圈内传为佳话。要知道,a16z可是一向以投资硬核科技闻名,很少涉足教育领域——更别说投资华人初创团队了。那么,Simon究竟凭什么打动了美国投资人?
首先是硬核的产品和增长数据。在2025年a16z的创业加速项目“Speedrun”演示日上,Simon用两分钟时间让挑剔的投资人眼前一亮。据现场人士回忆,他开场就抛出一句**“你以为美国教育已经够糟?那是因为没见过别的地方有多落后!”这大胆的说法先是让台下的美国观众一愣,但很快他们意识到:眼前这位年轻人要解决的是全球教育不平等的大问题,而不只是改良美国课堂的小打小闹。紧接着,Simon展示了Prepp的产品Demo:老师如何几分钟生成课程,学生如何人手一个AI导师,课堂数据如何实时分析……尤其当他强调团队已经在一些学校试点并验证了效果,而且用户增长曲线非常漂亮时,投资人的兴趣彻底被点燃。据说在通常缓慢的教育行业,Prepp取得了少见的高速增长**,Simon还有底气在台上笑言:“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番自信又略带俏皮的宣言,也让一众VC频频点头。
另一方面,Simon身上独特的背景和视野也是一大加分项。a16z合伙人陈亮(ConnieChan)就曾指出,美国在数字教育方面的投入其实远落后于中国和印度,。这意味着Simon既了解美国市场,又深谙亚洲经验,他的方案自带“全球化”基因,正契合那些目光长远的投资人胃口。“美国老师嫌线上教学效果差?中国学生却早已习惯拿着iPad上网课了”,Simon在和VC交流时常这样举例,两相对比之下,他的思路显得格外大胆而国际范儿。再加上Prepp产品本身带有AI、模块化学习这些前沿元素(a16z最爱的关键词),以及Simon本人张弛有度的叙事风格——既能抛数据,也会讲故事、搞笑——据说DemoDay结束后,几家投资机构当场就对他伸出了橄榄枝。
Simon后来透露,Prepp最终顺利拿到了a16z的种子投资以及孵化资源支持。这笔投资不仅是资金,更意味着获得了硅谷顶级人脉和背书。他打趣道:“本来我一个山东小子在硅谷搞AI,有了a16z这张美国名片,至少能让人放弃一些对我们的傲慢与偏见!”话虽谦虚,但语气中难掩自豪。毕竟,让美国投资人买单中国创始人的教育梦,Simon算是开了个漂亮的先例。
带团队、拍板子,也难免交学费
作为CEO,Simon的日常工作千头万绪:既要画宏大的战略蓝图,也得盯产品细节、跑市场、一线支援客服。有趣的是,他把自己的头衔CEO戏称为“首席背锅官”——凡是团队搞砸的事,最后都得他这个老板来背锅。“创业公司嘛,锅就是成长路上的勋章”,他说这话时一脸轻松,仿佛对犯错早有心理准备。
在带领团队方面,Simon融合了中美两种文化的优点。他笑言公司内部有两套时钟:一套是硅谷式的弹性和创造力,一套是中国创业公司的激情和速度。“美国同事下班后去happyhour,我的亚裔同事可能还在对着屏幕调模型”,Simon半开玩笑地说,“但两种风格正好互补,既要效率也要效果。”他鼓励扁平管理,团队里资历最浅的新人也能直接挑战他的想法——只要理由充分,他乐于改变决定。“有时候产品会议上实习生怼我怼得最狠,我特别高兴。”Simon相信,只有不断自我颠覆,才能避免被市场颠覆。
当然,决策权在他手中,压力也在他这儿。Simon坦言,创业公司每天都在踩油门闯红灯,CEO必须学会在不完全信息下拍板。“数据我肯定要看,但很多时候哪里等得到完美的数据,只能靠直觉。”他的风格是**“七分数据,三分胆子”:有理有据的地方按分析走,拿不准的时候凭经验拍板。他曾经纠结过是否要把Prepp免费开放给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免费意味着短期收入放弃,但长期却可能赢得口碑和数据。这个天平怎么衡量?团队内部当时争论不下,最后是Simon一锤定音:“该出的血要出,该挣的钱以后会挣回来”**。如今看,这个决定为Prepp赢得了宝贵的试炼场和社会影响力,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当然,他也有走眼的时候。Simon大方分享了一个“交学费”的教训:初创阶段他一度着迷于炫目的高科技,曾投入资源开发过一个炫酷的VR课堂功能。“我自己看了都嗨翻天,以为老师学生都会爱死它,”他摇头失笑道,“结果后来才发现,多数学校连像样的VR设备都没有,这功能纯属自嗨!”这个项目最终不得不砍掉,几个月心血打了水漂,也让团队士气一度受挫。Simon把这次失败称作“幻想被现实啪啪打脸”。好在他很快调整心态,总结教训:“别老想着让用户去迎合我们的天马行空,先看看人家真正需要啥。”自那以后,他在决策中多了一条准则——技术再酷,得落地生根。每当团队又开始脑洞大开时,他就会提醒大家:“行,我们可以试,但先问问一线老师和学生买不买账?”这个习惯让Prepp少走了不少弯路。Simon调侃说:“创业嘛,哪有不踩坑的,我们只是尽量不在同一个坑里摔两次。”这样的洒脱和反思,也感染着他的团队一起成长。
未来想做的事:他还想啃哪些硬骨头
当被问到未来还有哪些宏大计划时,Simon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脑海中已经铺展开几幅蓝图。“教育这么大的盘子,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他说。接下来他最想啃的“硬骨头”之一,是让优质教育真正跨越地域的鸿沟。Simon希望Prepp未来能帮助偏远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学校,哪怕师资薄弱、网络不佳,也能共享到全球最好的教学内容和工具。“我不敢说穷孩子用上我们的产品就一定能逆天改命,但至少别再让出身决定视野”,他认认真真地说。为此,他计划未来三年内在亚洲和非洲拓展试点项目,把Prepp做成一个全球教育社区的平台,让不同国家的老师在线交流备课、让不同地区的学生彼此赋能。这听起来雄心勃勃,但从他嘴里说出来,却让人感觉并非空想——毕竟跨文化教育正是他擅长的领域。
Simon的另一个梦想,则是让学习变得像打游戏一样上瘾。“为什么孩子可以为打游戏熬通宵,提到背单词就打瞌睡?”他不服气地提出这个问题。未来Prepp将在学习体验上下大功夫,借鉴游戏和娱乐的元素,让课堂充满趣味和奖励机制。“想象一下,数学课就像闯关打怪,学生解出一道题有满满成就感,还有欢呼声和积分榜。”他兴奋地描绘着场景。当然,他也知道不能过犹不及:“娱乐化不是庸俗化,该严肃的知识一点不能少,只是表现形式上更诱人。”这个度怎么把握,本身就是挑战。但Simon相信,总能找到平衡点,“反正让孩子笑着把知识学了,比哭着学有效多了!”
此外,他坦言自己对衡量教育成功的方式也很有兴趣挑战。“现在大家还在看考试分数,我希望有一天能出现新的评价体系,关注创造力、沟通力这些更重要的能力。”也许未来Prepp会开发相应的评估工具,用数据来刻画孩子更全面的成长图谱。“分数只是结果,我们更在意过程,”Simon说,“如果AI能够帮助记录和反馈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那教育就不会再只剩冰冷的分数。”这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课题,但他已经开始投入研究行业伙伴的合作可能性。Simon笑称自己脑子里还有一长串wishlist,“比如AI个性化出题、比如模拟职场项目进课堂等等”。这些点子有的超前、有的实际,但每一个他说起来都两眼放光。显然,在教育这片土地上,他有挖不完的宝,挑战不尽的问题。
采访接近尾声,我们问Simon:一路走来有没有后悔过,选择了教育这样漫长而艰辛的赛道?他想了想,露出招牌式的阳光笑容:“后悔?要是想赚钱快,我早去卖手机、搞币圈了!那些来钱快的东西不缺人做,但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这件事儿总得有人干,而且值得干。”语毕,他爽朗大笑。显然,比起赚快钱,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90后创业者,更在乎课堂上那束点亮孩子眼睛的微光。而他坚信,正是无数这样的微光,终有一天能汇聚成照亮未来教育的万丈光芒。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