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看到一组数据让我哭笑不得:今年超过90%的公募基金都在赚钱,39只产品净值翻倍。这让我想起上周在营业部遇到的老张,他一边刷着手机上的基金业绩排行榜,一边抱怨自己账户又缩水了。这种割裂感在A股市场实在太常见了——指数红彤彤,账户绿油油。
![]()
一、光鲜数据下的残酷现实
Wind数据显示,偏股混合型基金今年表现最为突出。但细看就会发现,1445只收益率在50%-100%的产品中,偏股混合型占比接近半数。这让我想起2015年那波行情,同样是基金狂欢,散户站岗。
我在复旦读书时就发现个有趣现象:市场好的时候,散户跑输指数;市场差的时候,散户亏得比指数还多。这不是玄学,而是行为金融学的经典案例——处置效应和羊群效应的叠加。
前海排排网的曾方芳说得委婉:"收益分化明显"。要我说,这就是机构与散户的降维打击。那些抓住科技、医药行情的基金经理,哪个不是靠量化模型提前布局?而散户还在用二十年前的技术分析看图说话。
二、4000点迷思与十一月魔咒
上证指数在4000点附近玩起了"四渡赤水",这让我想起2020年那段行情。当时我用量化系统做过回溯测试:过去34个十一月,上涨概率67.6%,最近五年更是五连阳。但重点不在这里。
![]()
真正的魔鬼在细节里:2020年个股上涨比例超80%,到2024年只剩60%。今年更夸张,指数涨得欢,个股跌得惨。这就好比米其林餐厅说"我们今年营业额增长50%",但没人告诉你是因为菜价涨了100%,客流量少了30%。
三、牛市里的"合法骗局"
前两天有读者发来两只股票的走势图,简直是对技术派的绝妙讽刺。第一只股票在①位置假突破,②位置跳空诱多,标准的"画线派"收割现场。
![]()
但用我的量化系统看就一目了然——橙色"机构库存"数据直接暴露了真相。没有机构参与的反弹就像没有导演的即兴表演,注定走不远。第二只股票虽然波动剧烈,但量化数据显示机构在调整中持续加码。
这让我想起行为金融学里的"有限注意力"理论:散户总盯着价格波动,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资金流向。就像只看见魔术师右手的鸽子,没注意左手的机关。
四、基金经理的年底游戏
11月是基金考核月,这个时点的博弈特别有意思。表现差的要拉升市值,表现好的要守住成果。去年大家还玩命拉净值,今年都改打防守战了。
![]()
我的量化系统显示,最近机构调仓明显加速。有些科技股看似调整,实则机构暗中吸筹;有些消费股反弹漂亮,却是机构在出货。这就像赌场里荷官发牌的动作——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忘记技术分析:那套东西在2000年前或许有用,现在早被量化交易玩坏了。
关注资金流向:就像我用的这套系统,"机构库存"数据比什么MACD、KDJ靠谱多了。
理解市场生态:现在的A股是算法与算法的较量,别再用农耕时代的工具参与信息战。
建立量化思维:至少要学会用数据验证自己的判断,而不是靠感觉下注。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在这个被算法重构的市场里,散户唯一的优势就是灵活。但如果你连游戏规则都不清楚,再灵活也是无头苍蝇。
声明
本文所涉市场数据及案例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金融市场变幻莫测,文中提及的任何方法或工具都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务必根据自身情况审慎决策。若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再次强调:本人不推荐任何具体标的或操作策略,所有以本人名义开展的收费服务均属诈骗行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