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在水城区连绵起伏的大山里,公路像一条条细长的带子,缠绕在青翠的山腰间。但更多的村庄,并不在这些带子上,而是藏在更深、更远的褶皱里。要去那些地方,车到头了,就得靠脚。而有一双脚印,15年来,几乎踏遍了这些村庄的每一寸土地。脚印的主人,叫张大江,水城农信联社龙场信用社的一名客户经理。
情系“三农” 脚步丈量出来的“活地图”
老张今年38岁,但在农信系统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老人”了。从2009年穿上这身工装,他就像一棵树,把根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地。他服务的片区,是出了名的“硬骨头”,山高路远,村寨分散。同事们开玩笑说,老张的“办公室”是最大的,因为整个片区都是他的办公区;他的“交通工具”也是最可靠的,就是他那双不知疲倦的铁脚板。
“张哥,你天天往村里跑,图个啥子嘛?”刚来的年轻同事不解地问。
他总是嘿嘿一笑:“图啥?就图乡亲们信得过我们,我把路跑熟了,把人认熟了,心里才踏实。”
![]()
张大江与同事们开办金融夜校。
这“踏实”二字,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却是沉甸甸的15年。早年在花戛乡工作时,为了推进信用工程,他和同事天不亮就出门,打着手电筒走夜路,只为赶在村民下地前,能多聊上几句。晚上,他们又在村民的院坝里支起小黑板,办起“金融夜校”。油灯下,老张用最土的方言,把“信用”“授信”“利息”这些城里人听了都头疼的词儿,掰开揉碎了讲。他讲:“信用,就是你的脸面,脸面干净了,办事才方便;贷款,就是帮你搭个桥,让你能跨过眼前的坎儿。”
为了摸清情况,他的电脑里一直有一张待办事项表,表里记录着哪家有几亩地,养了几头猪,娃在哪儿上学,谁家想扩大养殖,谁家孩子上学缺钱……他都事无巨细地记得清清楚楚。这电子表格,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一幅滚烫的“民情地图”。时间久了,他成了片区的“活地图”,也成了乡亲们心里的“自家人”。村民们都说:“我们有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服务至上 肩膀扛起来的希望和责任
农信人的“挎包”,不仅仅是个包,它是一种责任的象征。老张的挎包,更是沉甸甸的。里面装着宣传册、移动展业、黔农e付码牌,更装着乡亲们的期盼和信任。
![]()
张大江和同事一起调查农户的猪圈养殖情况。
村民何哥,是个老实巴交的养殖户,看着别人家猪养得红火,自己心里也痒痒,可就是缺启动资金。他愁得好几天没睡好觉。老张在下乡时听说了这事,二话不说,直接走到了何哥家的猪圈里。他没先谈贷款,而是跟何哥一起分析猪圈的布局、饲料的来源、市场的销路。最后,他才拍着何哥的肩膀说:“老何,我看你这人实在,活也干得扎实,信用社支持你!”
回到社里,他连夜整理材料,为何哥申请了10万元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钱批下来那天,何哥来到信用社找老张,激动地握着老张的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如今,何哥的养殖场规模扩大到200多头,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每年能增加近20万元的收入。每次见到老张,他总是远远地就喊:“大江,来家里坐坐。”
比这更难的,是帮诊所老板余大夫把小诊所改成医院。80万元的资金缺口,对于一个乡镇网点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按照规定,乡镇网点的授信权限只有50万元。所有人都觉得这事儿办不成。但老张不这么想,他觉得:“只要能帮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风险可控,为啥不能试试?”
![]()
张大江到余大夫医院进行贷后调查。
他顶着压力,一遍遍地走访余大夫的诊所,跟周边的乡亲们聊天,了解他的医德医风。当他听到村民们都说“余医生看病实在,收费公道”时,他心里有了底。他带着详尽的调研报告和风险评估,跑到联社,据理力争,最终成功为余大夫办理了80万元的房产抵押贷款。当营盘乡第一家民营医院挂牌成立时,余大夫拉着老张的手,眼眶都红了:“老张,你这不是给我贷了笔钱,你是给了我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啊!”如今,当地老百姓生病了都是找余大夫看病,这家民营医院还在龙场开起了分院。
老张的肩膀,扛起的不仅仅是农户们对资金的需求,更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一个个朴实的梦想。
坚定执着 务实担当的“一根筋”
老张对客户,有春天般的温暖;但对原则,却有钢铁般的坚硬。他常说:“乡亲们信任我,我才更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每一分钱,都是国家的,是储户的,必须用在刀刃上,不能有半点含糊。”
他经手的每一笔贷款,无论大小,他都要亲自上门核实。有人说他太“较真”,太“一根筋”。他听了也不生气,只是说:“我这人就是一根筋,这根筋一旦松一寸,风险就可能进一尺。我宁可现在得罪人,也不能将来看着乡亲们受损失。”
![]()
张大江与同事们一起赴浙江开展金融服务。
每年的过年前后,是他最忙的时候。外出务工创业的农户陆续返乡,他一边要忙着给返乡的农户办理还款贷款业务,一边还主动联系没能返乡的农户,帮忙上门看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他的手机号成了村民们的“金融服务热线”,村民们有什么问题都会想到给他打电话咨询。无论多忙,他都会抽空回复村民的咨询。
15年,他换了6个网点,但无论走到哪里,这股“铁心肠”的劲儿始终没变。他用自己的坚守,为农信社的资产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
张大江走访农户送去金融服务。
15年,从青涩的小伙到稳重的“老张”,他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大山。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日复一日地行走和坚守。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肩膀扛起责任,用务实坚守底线。他,就是千千万万农信人的缩影,是乡村振兴路上,那个最值得信赖的“金融管家”。(文/图 水城农信联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