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上,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主题活动中,伊拉克籍青年艾门·伊赫桑·哈迪围绕全球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演讲,大会官方Youtube账号全球直播,收获广泛关注,“感谢西南石油大学给予我求学机会,让我能够在这场全球化工领域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学术盛会中,展示中国清洁技术。我所诠释的,不仅是中伊学术交流的成果,更是两国友谊的象征!”
艾门·伊赫桑·哈迪所说的机会正是西南石油大学与振华石油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振华石油)联合设立的振华石油奖学金项目(下称项目)——每年选拔10多位伊拉克籍青年来华攻读本硕博相关专业学位。2023年设立以来,已有55名伊拉克留学生入学。
从巴格达到成都的6000多公里丝路上,以这份奖学金为支点,西南石油大学精准发力,与来自“一带一路”的14个国家25家机构共建合作联盟,校政企签约联合建设国家级实验室,承接政府培训……串点成线,一条满载教育、文化、科技的丝绸之路,架起了中外民心相通的桥梁。
共育人才 回应企业“出海”诉求
“伊拉克历经战火洗礼,石油工业等重要领域面临青年科技人才‘断层’困境。”振华石油是第一个在伊拉克战后启动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企业。初到伊拉克时,振华石油总经理卢立泽就切身感受到了企业在当地发展的不易,“只有寻求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对当地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才能从根源上帮助伊拉克国内经济社会秩序重建,‘出海’企业才会有更好发展。”
优质教育资源从哪来?作为一所能源特色高校,西南石油大学了解到该情况后,主动抛出合作命题——以企业奖学金的方式开展合作办学,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让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与当地产业、企业需求深度契合,在西南石油大学校长郭建春看来,是这所双一流高校对外开放办学的特色之一。
在与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伊拉克石油部、伊拉克中部石油公司等部门和机构充分沟通后,这一构想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支持,校企双方迅速组建工作组着手推动。
从专业理论到文化通识,从操作训练到企业调研,西南石油大学为这批留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业“套餐”,让专业、文化、实践“三堂大课”交织形成完整的培养链条,有效推动留学生快速、全方位成长。
近日,罗阿德·穆罕默德等项目的第四批伊拉克籍留学生入学。在学业第一阶段,他们必须拿到规定课程学分,才能“解锁”下一关。修满10个学分后,他们将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启课题研究。罗阿德的课表中,既包含现代控制工程等专业课,也融入了文化概论、数学基础等通识类课程。
![]()
2025年10月,第四批项目留学生入学西南石油大学。
一堂中国概论课上,“基建”“丝绸之路”等热词频现。西南石油大学教师彭敏拿出中国高铁线路图,纵横交错的铁路网络让留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中国发展速度。
“为什么说‘一带一路’是今天的‘丝绸之路’?”带着问题,彭敏和同学们对比了中国和伊拉克古今交往史。罗阿德深刻体会到:“两国同为文明古国,友好交往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是古人的和平发展之路,如今的‘一带一路’内涵更广,带来了和平、交流与发展。”生动的课堂让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不再抽象,感受更加立体。
共话文化 感知中国新气象
新繁泡菜、宝光素斋、军屯锅盔……在西南石油大学学生食堂里,香气四溢的非遗传统美食还没出锅,守候在旁的中外学生拿着筷子早已按捺不住。在成都市新都区非遗美食进校园活动上,伊拉克留学生们跟着名厨学做菜,大厨们不仅传授烹饪技巧,更讲述了每道美食背后的历史渊源,“我认识了来自古代的新都朋友杨升庵,还学会了做川菜,等回到家乡,我要给家人亲手制作巴适的川菜。”留学生查敏杜·卡维什卡在活动结束后意犹未尽。
取个好听的中文名字,骑着共享单车上课,用手机扫码便捷支付,闲暇时和中国师生一起踢足球,定期参加学校“伊拉克留学生交流中心”文体活动,在中国传统节日里一起体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入校不到半年,这群留学生已经和身边同学打成一片。
![]()
西南石油大学中外学生齐参与非遗川菜美食进校园活动。
“留学期间,我去了中国的很多地方,真切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发展速度。”阿雅·伊玛德是一个“Z世代”女孩,她很庆幸自己能够在家人的支持下来到中国留学,“希望以教育架起的交流桥梁让民心更加畅通,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魅力。”
这座跨越6000多公里的友谊桥让更多人走进中国,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康凯(留学生中文名)从小目睹哥哥为家庭生计奔劳的辛苦,立志要靠学习带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在奖学金项目的资助下,康凯来到中国求学,回忆起第一次在食堂包饺子时,面粉沾满脸庞,他倍感窘迫,结果被食堂阿姨一句“莫来头(四川话,指没关系),多包两盘就有哈数(指有把握)了”轻松解围……说起这些,康凯眼里有光、笑容不断。 更深的感动,来自与哥哥在中国的重逢——受雇于中国企业的哥哥哈迪,和弟弟意外相逢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两兄弟紧紧相拥的一幕被媒体捕捉并做成短片《兄弟》,收获海内外网友无数感动。“感谢中国,感谢‘一带一路’。”在“中阿青年发展论坛”上,康凯表示,自己要做中伊两国青年间读懂彼此、深入对话的使者。
透过这些青年的视角,一个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被更多人“看到”。阿里·迈赫尔在学成回国后,成为一名油田管道工程师,他不仅把在西南石油大学学到的油气技术传授给同事们,对中国小吃、风景名胜也如数家珍,“能让大家了解到一个更加真实可爱的中国,让我感到自己做的一切非常有价值。”
共享科技 让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酝酿出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今年6月,项目第一位国际博士研究生阿里・侯赛因・卡拉夫顺利毕业。他在导师唐鋆磊教授指导下,聚焦AI技术在油气管道腐蚀防护中的创新应用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4篇SCI论文,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中伊油气行业提供了具有工程落地价值的防护解决方案,推动了相关理论发展”。另一位留学生阿里·迈赫尔在2024世界青年发展论坛青年圆桌会议中,以《CCUS技术对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意义》为题,向130余个国家和20余个国际组织的青年代表分享中国绿色能源方案,让中国清洁技术再次收获世界关注……一批又一批留学生满载科研收获,归国后投身石油工业,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
2025年6月,西南石油大学校长郭建春与阿里·侯赛因·卡拉夫在毕业典礼上合影。
高质量的国际教育成果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无论是学成归国的留学生,还是短期培训后返岗的石油部雇员,均对西南石油大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今年9月11日伊拉克石油部来华培训项目签约仪式上,伊拉克石油部培训和发展司司长Husham Yas Shaalan点赞学校的教育质量:2024年,西南石油大学联合振华石油开展了8期培训,提升了158名伊拉克石油部雇员专业能力与管理水平。当天签署的协议中提到,未来两年学校将继续为伊拉克石油部承办9期培训项目。
这场校、政、企“三向奔赴”的跨国教育项目入选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民心相通”成果清单,释放出更大的合作潜能——在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作为大会重要成果,5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联盟启动,其中就包括由西南石油大学与14个国家25家机构联合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低碳技术创新合作联盟。伊拉克石油部、西南石油大学、振华石油三方联合发起成立伊拉克油气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国家实验室,这是伊拉克首个与中国高校、企业联合共建的能源领域国家级实验室。
![]()
2025年6月,西南石油大学与伊拉克石油部、振华石油签订共建伊拉克国家实验室协议。
教育关乎未来。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张烈辉表示,学校紧扣全球能源产业发展脉搏,持续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架起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人文对话、高层次科研创新的连心桥,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共同发展,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贡献西南石油大学方案。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 编辑:赵俊峰 通讯员:谢娜 伍思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