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省开展公文抄袭专项整治,向“材料搬家”“数据拼凑”“旧稿翻新”亮剑。公文作为政策传递的载体、工作推进的抓手、民意沟通的桥梁,其生命力在于“真、准、实”,以上问题的出现,恰恰说明了部分干部存在着敷衍了事的“应付心态”。
究其背后原因,无非是形式主义作祟,主观上存在着“下级随便抄、上级潦草看”的现象,集中反映出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缺失。
值得警惕的是,当抄袭而来的文稿充斥着脱离实际的空话、错漏百出的数据,不仅会在基层落实时无据可依,更会让政策执行沦为“纸上谈兵”。乡村振兴方案照抄沿海发达地区经验,将“发展海洋经济”写进内陆山区规划;基层治理文件照搬先进地区,不考虑当地实际发展——这些荒诞案例背后,既是资源浪费,更会失去群众信任。为人民服务要求“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可当群众发现不同地区的工作计划“长得一样”,当政策落实停留在“纸面抄袭”,相关部门的公信力便会像沙漏中的细沙一样悄然流失。
其实,从“纸上谈兵”到“真抓实干”,隔着的不仅是文字的距离,更是心态的转变。
整治应付心态,需要从“改文字”转向“治根源”。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破解公文抄袭顽疾,要建立“源头防治”的长效机制。少一些“材料政绩观”,多一些“实地考察风”,让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中找到真问题、想出实办法;少一些“文件依赖症”,多一些“一线工作法”,把工作成效的评判权交到群众手中,而非困在厚厚的汇报材料里;少一些“模板思维”,多一些“创新意识”,鼓励干部结合本地实际探索特色路径,用差异化成果回应群众差异化需求。
破除应付心态,关键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导向。我们应将实事求是作为干事创业的生命线。纠治“材料漂亮”比“工作扎实”的错误导向,要建立“重实干、重实绩”的考核体系:让深入基层的干部有舞台,让弄虚作假的干部没市场;让群众说好的干部得褒奖,让数据好看的干部受警醒。
整治公文抄袭不是目的,唤醒责任担当才是初衷。当每名干部都能把“真、准、实”践行到为民服务中,以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就一定能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让实干精神蔚然成风。到那时,政策文件里跳动的不再是简单的字符,而是滚烫的为民初心与情怀。(大河网河声评论员郭涵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