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距离中美釜山会晤刚过20天,美国财长贝森特的强硬表态就搅动了全球经贸与军事产业的神经。他在最新采访中明确给出期限,要求中方必须在感恩节之前敲定稀土供应协议,让稀土恢复到今年4月4日前的“自由流通状态”,话里话外都带着威胁——“中方要是变卦,后果自负,美国有的是报复手段”。这番说辞听着唬人,可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根本不是底气十足的施压,而是库存告急的焦虑外露。
稀土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现代军工的“维生素”。F-35战斗机的机身材料里,每架要用到417公斤稀土;“宙斯盾”驱逐舰的雷达系统,核心部件离不开钕铁硼永磁体;就连精确制导导弹的导航芯片,也得靠稀土元素提升性能。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有多硬?全球70%的稀土矿石从这里开采,90%的精炼产能攥在手里。美方就算从澳大利亚拉来一船矿石,最后还得乖乖运到中国加工成能用的材料,这就是产业壁垒的威力。
![]()
贝森特急得跳脚不是没有原因。今年10月中方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新规后,美国军工企业的生产线就开始亮红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公开承认,部分F-35的生产计划已经推迟,原因是稀土永磁体断供;雷神公司的导弹制导组件库存,最多只能支撑到明年一季度。更讽刺的是,贝森特喊话前还特意去了趟美国“最大稀土加工中心”,这个投资2亿美元的工厂号称要打破中国垄断,可业内测算显示,就算一切顺利,要达到中国现有产能的十分之一,至少得等5年。所谓的“自主保障”,眼下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幌子。
美方的双标嘴脸在这场博弈里暴露无遗。今年4月,是美国率先对中国稀土加工企业加征15%关税,还把3家龙头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硬生生打破了原本稳定的供应格局。现在反过来要求中国“恢复原状”,却绝口不提取消关税、解除制裁这些前提,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釜山会晤时双方明明说好了“对等让步”,可美方拿出的协议草案里,中方要承担10项义务,美方只列了4项无关痛痒的承诺,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霸权逻辑,中国显然不会买账。
![]()
中国的回应没有停留在口头。美方最新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今年7月中国减持了257亿美元美债,持仓规模降到7307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这记重拳直接打在美国的“钱袋子”上——10年期美债收益率当天就涨了0.05个百分点,别小看这个数字,每涨0.1个点,美国政府每年就要多付几百亿美元利息。要知道美国联邦债务已经突破36万亿美元,每年光利息支出就快到1万亿美元,中国这个前三大持有国的减持动作,无疑是给美方的财政压力雪上加霜。
更有意思的是对比。中国一边减持美债,一边发行40亿美元主权债,利率和同期美国国债差不多,却引来1182亿美元资金哄抢,足足超额认购28倍。这背后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信用的认可,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底气——2025年CIPS处理金额达到175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突破3%,金砖国家内部本币结算比例超过22%,这些都让中国手里的“非美元牌”越来越硬。
![]()
贝森特其实心里门儿清,威胁不过是虚张声势。有消息称他已经悄悄给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文件,要求尽快启动稀土关税减免谈判。这说明美方自己也明白,光靠狠话换不来稀土,真要解决问题还得坐下来谈。中国这边早就把稀土供应的配额、运输方案准备好了,缺的只是美方的诚意。
感恩节这个“最后时限”确实值得关注,不排除是特朗普为大选造势的手段。但要论博弈的底气,中国显然更足。稀土产业链30年的积累不是美国一个新工厂能比的,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布局也让我们不用看美元脸色。美方要是真懂“合作共赢”这四个字,就该收起威胁,把精力放在取消不合理关税、落实对等承诺上。毕竟稀土不是“说有就有”的,美债也不是“想发就有人买”的,摆清楚自己的位置,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