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陈全功
关于红山文化,主流和权威的史学家普遍认为: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第三大源头。但近几十年多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有可能改变这种看法。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认为:2万年前的下辽河流域,是蒙古、突厥、朝鲜、日本、女贞、通古斯先民的集散地。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的陈全功认为:约在距今一万年时,上述先民中有一部分人留在了下辽河流域、内蒙古自治区东南及河北省北部。
依据红山文化的时空特点以及其出土文物和多年的研究成果,如既有属于中华北支仰韶文化的各种彩陶、玉璋、青铜小件,也还有属于中华南支良渚、凌家滩文化的玉琮、玉鉞、玉人及各色神像等。
据此,陈全功推测: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是由南来的中华南支稻米农业支持的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500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与西来的中华北支农牧结合的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的。
所以,红山文化不是“所谓的中华文明的第三大源头”,而只是“中华南支文化与中华北支文化的汇合、结合和交融”。对类似于陈全功的上述说法,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先生,在《对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的36个回答》中(经济观察报,2025-09-04 ),就直言“欧亚大陆和环太平洋的交汇点,诞生了红山文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