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谢汶君 记者 于露)日前,2025“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遗产保护与数智创新”座谈会在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办。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多名国际青年代表、南京大学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共探数智时代语境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理念的传承和创新。
![]()
现场,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赵奎英教授倡议,加强“产学研”协同,南京大学愿与丝绸之路沿线高校和科研机构构建丝路遗产数智保护共同体;注重青年人才培养,通过联合培养和学术研讨等打造青年创新梯队;推动遗产“活态传承”,将数字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与展览,让文明走进大众生活。
座谈会上,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耿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赵潇欣、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静和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准聘副教授吴维忆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创意等主题展开探讨,以多视角和跨学科视野探讨“一带一路”创意设计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耿强从文化遗产和数字化遗产表征出发,立足于创业活动、创业精神与青年发展机遇三个层面,介绍了“纹藏”依托3.5万余件传统纹样基因库,为故宫、敦煌研究院等机构提供数字文创设计的创业案例。他提出区块链在文物溯源和确权中的潜力,指出数字遗产正在成为青年创业的新蓝海。
赵潇欣基于数字创意层面探讨城镇景观的呈现与生成问题,强调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指出数字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文化遗产保护方式。通过将GIS和大数据建立社区评价框架,团队能够评估历史街区的空间品质与活力,为老城更新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陈静围绕“数字人文与城市语境化”,对“文都时空”文学大数据可视化平台与《天下之中:北京千年文脉智能图谱》两个实践项目进行了分享。她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可以构建城市文学空间数据库与知识图谱,将历史、文化与居民日常生活纳入同一语境考察,使城市得以在数字环境中被“阅读”和重新理解。
吴维忆以“遗产教育中的社会创新与赋能”为主题,提出应将遗产理解为持续发生的社会实践,她希望将沉浸式田野、访谈和多模态制图等方法融入教学中,组织学生与在地居民共同参与遗产的“再发现”。这一实践旨在培养青年细致感知与协作能力,推动社区在遗产保护中的自我赋权。
随后,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代表带来了精彩发言与互动。来自印尼的作家Felix K. Nesi、印尼文化部国家文学人才管理协调员David Irianto与来自柬埔寨的Hongly Oeng以对话的形式为大家带来了新的思考,他们用各自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自身经历进行了交流。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王大中与来自比利时的AlinaPlattes分别立足于中国古镇的文化遗产呈现与非洲的文化遗产表征,为大家带来了不同民族文化场域中的角度。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程燕青分享了非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场她还表演了一段昆曲。肯尼亚青年代表RuthSalonick带来关于当地本土工艺的精彩分享。
![]()
在主持中,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范丽甍表示,此次活动不仅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搭建了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也为文化遗产在数智时代的保护与表征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片:陈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