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经路是长春市南关区的一条重要街道,其历史可追溯至1927年。从1927年第一条沥青“路”打破老城格局,到如今亚泰大街旁静静诉说过往的老建筑,大经路就像一本摊开的长春史,每块砖石、每个转角,都藏着鲜为人知的时代故事。今天,我们循着这条老街的脉络,挖掘那些刻在城市肌理里的百年记忆。
![]()
大经路地图显示
1.开埠之初:它是长春市的第一条“路”
1907年长春开埠的政令,为大经路的诞生埋下伏笔。在此之前,宽城子老城的街路皆以“街”命名,直到1927年至1930年间,开埠局分段修筑的这条长街向北接上海路,南抵南岭大街,全长2582米的沥青路面第一次在老城地图上标注为“路”,成为清末民初商埠地16条主干道之一。
据史料记载,大经路采用“南北为经、东西为纬”的命名方式,与大马路(商埠大马路)等主干道共同构成城市交通网络。伪满时期,大经路曾作为规划中的街路,后随城市建设逐步完善。
这条路的延伸彻底改写城市格局。1928年它向南直抵西四道街,将长春厅衙署东侧的县署东胡同彻底覆盖——这座1825年迁建的中式四合院,自此从深巷宅院变为临街建筑。彼时的衙署尚不知,这条打破传统肌理的新路将见证政权更迭:1889年它是长春府衙,1913年改称长春县公署,伪满时期仍沿用旧制,1948年后变身学校与社办机构,最终只留下长春市一零三中学的地址供人追溯。而这片区域,正是1929年官方筹建长春市的核心支撑。
![]()
1986年大经路与长春大街交会
2.街路沧桑:消失与留存的坐标
大经路的每段路面,都叠印着不同时代的痕迹。与北安路交会处的长春第二实验小学,前身是1927年建成的警察消防队驻地,当时修建了十余间房屋的大院,消防人员扩充至30余人,院内20米高的铁架瞭望塔曾用警铃与彩球传递火情。1935年消防队迁走后,这里建起国民优级学校,溥仪曾在1943年到此视察。
健康胡同与重庆路交会处的活力城,这里曾是伪满新京交通株式会社旧址,1946年变为国民党长春市交通公司,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公交总公司驻地,郊县车总站曾在此热闹多年,直到2010年在拆迁中消失。
但留存的碎片更显珍贵。全安广场的中心岛虽在1984年为交通让道,但这个伪满时期因邻近全安门得名的路口,至今仍延续着地名记忆;大经路西胡同虽被改名为“南胡同”,但北起北安路、南接重庆路的走向,仍保留着老商埠地“马路纵横、楼房林立”的街巷格局残影。
![]()
大经路夜景
3.今昔对话:老路上的新故事
长春亚泰大街的崛起,让大经路卸下了南北主干的重担,却让历史味道愈发醇厚。
如今漫步这条老街,街道两侧,商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与新潮在此激烈碰撞,那些消失的瞭望塔、营业所、交通会社,虽已无迹可寻,但只要循着街路走向回溯,从1907年开埠的钟声到1945年的历史转折,再到今日的市井喧嚣,就能在历史的褶皱里,找到长春从商埠小城到现代都市的完整记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