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吐鲁番11月19日电 “各方准备就位,转体正式开始!”11月18日15时13分,随着现场指挥一声令下,新疆高速公路上跨径最大转体桥——G30连霍高速哈密至吐峪沟段改扩建工程上跨兰新铁路1号大桥T形刚构连续梁开始缓缓转动,历时70分钟逆时针旋转61度,以毫米级精度精准落位,为后续建设按下“加速键”。此次转体更是在结构体系、材料应用与转体控制等方面实现多项技术突破,整体技术水平位居国内前列。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G30连霍高速哈密至吐峪沟段改扩建工程第九标段上跨兰新铁路1号大桥由新疆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中铁一局承建,是G30连霍高速哈密至吐峪沟段改扩建工程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在“毫米级精度”与“营业线安全”的双重考验下,建设团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
该桥与兰新铁路K1606+490相交。若采用传统施工方式,不仅会对铁路运营安全造成风险,还需长时间中断铁路交通,影响进出疆铁路主通道运行能力。经过多次研讨与论证,决定采用转体法工艺。T形连续梁与兰新铁路并行施工,提前完成两跨65米T形刚构连续梁浇筑,在铁路运营“天窗期”完成重达2万吨的连续梁转体,并采用撑脚钢楔、封固钢筋焊接锁定施工,守住了铁路运营的安全底线。
![]()
![]()
体量巨大、位置险要。转体现场,中铁一局技术人员反复调试校验转体系统的每个参数,提前对牵引系统性能进行多次测试,同时持续确保位控体系、防倾保险体系的稳定运行,以及指挥系统的协调顺畅,通过模拟分析、优化张拉牵引力、减少滑道摩擦力等措施,修正施工方案。转体施工全程采用定位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利用智能纠偏系统采集姿态数据,确保桥体在铁路上空平稳转动。在连续张拉千斤顶和位移传感器等设备的共同作用下,万吨重的T构桥梁以毫米级精度精准抵达设计位置。中铁一局G30连霍高速哈吐段改扩建工程9标段总工程师郑彦龙介绍道:“我们通过这套智能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到桥体转动的角度和姿态,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一旦出现微小偏差,系统会立即自动纠偏。
![]()
![]()
巨型建筑背后,蕴藏建设者的精益求精。既需保障铁路运输的绝对安全,又要推进桥梁施工,安全管控难度极大。中铁一局G30连霍高速哈吐段改扩建工程9标段项目负责人刘先军说道:“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对既有铁路运营的影响,我们创新采用了‘先建后转’的核心工艺。在转体之前,我们已经在铁路线旁的平行区域完成了整座大桥的浇筑施工。而转体的关键窗口期,我们精准选择在了铁路运营的‘天窗期’——也就是列车运行的间隙。通过液压千斤顶作为核心发力装置,我们实现了桥体在空中一次性转体到位。这套方案最核心的优势,就是真正做到了‘桥转身、车照跑’攻克了安全与效率的双重难题。”
![]()
桥梁转体是否成功,平衡转动是关键。得益于施工方案精细、前期准备到位、各部门配合默契,一场“空中芭蕾”得以完成。据刘先军介绍,依靠智能监测系统,大桥仿佛装上了"眼睛"和"大脑"。中铁一局通过实时采集数据,能精准监测到桥体转动的角度、姿态等关键参数,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一旦监测到微小偏差,系统会立即启动自动纠偏程序,确保桥体最终能严丝合缝地对接在设计位置上,这也是转体成功的核心技术保障。
![]()
在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中铁一局一直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博弈。吐鲁番地区素有"风库"之称,年均8级以上大风天数超过200天,夏季极端高温、冬季严寒冰冻,这些都给施工带来了严峻考验。但中铁一局项目团队始终发扬交通人"开路先锋"的精神,聚焦“质量、安全、创新”三大核心,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工程建设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3D智能摊铺、无人驾驶摊压机群、智慧保通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施工全过程的数字化、精细化管理,高质高效建设新疆交通科技示范路。
纵横交错的交通网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骨骼”。G30连霍高速哈密至吐峪沟段改扩建工程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主干线之一的重点控制性工程,是新疆三大进出疆公路主通道的中通道,更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主轴。该线改扩建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本段高速通行能力和路网整体运营效率,促进沿线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转型对接、公共服务共享。(编辑:毛卫华 通讯员:马倩妮 实习生:臧嵘)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