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哗啦——”这是马桶冲水时发出的声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甚至还会觉得有些吵闹。但直到不久前,它依旧是少部分上海市民心中求之不得的“天籁之音”。能够告别手拎马桶,在家用上卫生间,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之一。
![]()
李永生 摄
时代的脉动不曾停息,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手拎马桶早在几十年前就大规模从我们的身边消失。但在这座城市,依然有人“停留”在时光的角落里,因为家庭卫生设施的缺失而困扰。补齐短板,让他们过上与时代同频的生活,并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困扰,也是上海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关键小事”。
![]()
周馨 摄
连日来,新民晚报记者走进城市弄堂深处,走访刚刚告别“拎马桶”的居民,听着悦耳的“哗啦”声响起,看见笑容在他们的脸上绽放。回忆往昔,憧憬未来,9个故事,9段人生。方寸之间的变迁,既见证了我们的来时路,也照亮一座城市文明与温情的刻度。
黄浦区普育东路101弄:原址改建新房 虽小“五脏俱全”
每天下午5点半,孙女放学了,新家的小餐厅里,一桌晚饭烧好了,只要看见了三文鱼,孙女的眼睛就亮了,哇,好吃的!
新家已竣工,小餐厅里一家人祖孙三代的温馨晚餐,终于不是梦。这个梦,66岁的荀维香等了40年。
今年,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海西居民区普育东路101弄1-4号,通过“部分抽户+原址改建”,完成了小梁薄板更新改造。
![]()
周馨 摄
1986年,纺织女工荀维香结婚成家,家就在普育东路101弄。普育东路101弄1-4号房屋建于1972年,建筑结构为小梁薄板砖混结构,房屋产权人是区属国企南房集团,荀维香和邻居们都是租户。就像所有的小梁薄板住房一样,居住不成套,卫生设施匮乏,过日子遇到不少尴尬。当时,荀维香家的门洞里,一共有三户9个人,卫生间只有一个,每天早上,大家都要抢马桶,怎么办呢?孩子们要赶着去上学,卫生间就先让孩子们用吧,马桶紧张,好人家懂礼让的规矩还是要有的。
马桶尴尬,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很多年里,普育东路101弄1-4号142户居民,最大的诉求就是改造房屋。这个诉求,终于在2023年得到回应。2023年7月,第一轮居民意愿征询以97.18%高比例通过。2023年12月,项目二轮签约率首日即达到100%,依据《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协议正式生效。
普育东路101弄项目周边空间拥挤局促,现状间距、退界均已不满足现行技术标准,房屋并没有“长高长胖”的拓展空间。黄浦区规划局、房管局、建管委、街道、南房集团反复研究,最终采用“部分抽户+原址改建”的组合方式实施成套改造。
荀维香也明白,房子不能“长高长胖”,142户人家中要抽出10户搬离,才能改造卫生间,增设小阳台。那么,自己家到底是留下来,还是拿上补偿款搬离呢?想来想去,她和老伴决定还是留下来。荀维香在海西社区出生长大,结婚成家也在这里,孙女上的幼儿园就在家对面,如今读的中学步行5分钟就到,小区马路对面就是第二人民医院,4号线地铁站步行也是一点点路。好地段,舍不得。
留下来,就等好房子了。过去一年,隔三差五,荀维香和老伴就会回来看看正在改造的新家。虽然建筑工地进不去,但新家的模样,他们在图纸上可是见过的。
改造时,荀维香特别向南房集团施工方提出了一个要求——新家的一间卧室缩小一点,留出空间,做成小餐厅,再砌一堵墙,隔开餐厅和卧室。小餐厅一头放冰箱,一头放餐桌,灶台就在旁边,才出锅的热菜热饭上桌,也不过两步路,总是热气腾腾的。
热气腾腾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今年“十一”前夕,普育东路101弄1-4号改造竣工,脚手架、网罩都撤去了,新房子亮相!
“哇,看看外墙的颜色,深铁灰配浅米黄,每层走廊镶嵌大面积玻璃窗,太时尚啦,电梯井道也配好了,出乎意料!”荀维香说,第一眼看见,就忍不住笑了。
更开心的是,家里有了设施齐全的卫生间,如厕、洗澡都很方便,荀维香说,这叫“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小阳台上,已经安装了水龙头,等搬进来,放进洗衣机,就好洗衣裳了。两间卧室,装修时,还可以再优化,隔出小空间,就放得下孙女的小床小书桌。如今灶台高度是80厘米,再抬高10厘米,“我就不用弯腰烧菜了,谁让我是高个子呢!”荀维香大笑着说。
无论如何,小餐厅里一家人祖孙三代的温馨晚餐,就要来了。
闵行区马桥镇东街28号:从前晾晒马桶 如今屋外养花
“如今家里装了独立卫生间,再也不用半夜裹着羽绒服,摸黑深一脚浅一脚赶去公共厕所了!”家住闵行马桥镇东街28号的祁恩庆,指着家中干净整洁的卫生设施,语气中满是感慨。2024年底启动的老街综合修缮改造项目,让他终于告别了延续数十年的“拎马桶”生活。
![]()
刘力源 摄
在东街生活了近三十年的祁恩庆,对改造前如厕的不便记忆犹新。“过去,整条街的住户大多没有独立卫生设施,家家户户都用马桶或痰盂罐。倒粪站有固定的开放时间,一旦错过,就只能把马桶留在家里一天甚至更久,那味道可想而知。”他摇摇头,随即又笑起来,“两年前你来这儿,还能看到墙边晾晒着一排马桶呢。”
由于居住空间狭小,多数居民依赖公共厕所解决如厕问题,而整个东街仅有一座老式公厕,五个坑位要服务百余名居民。“早上高峰期,排队是家常便饭,内急时也只能强忍。偶尔还会出现不太文明的情况。”祁恩庆回忆道,“而且公厕每天只清洗一次,粪便常常不能及时处理,环境十分艰苦。”
最令他难忘的,是寒冬深夜如厕的窘迫。“气温接近零度,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走到六十米外的公厕,冷风刺骨,穿再多也冻得直打哆嗦。”尤其是在早年没有路灯的时候,老街路面坑洼不平,“雨天路滑,老年人摔倒的风险很高。”
除了如厕难题,祁恩庆坦言,过去家里也没有像样的洗漱环境,“洗脸刷牙都得凑合”。不仅如此,老房子的屋顶在雨天经常漏水,街面的排水系统也不畅,汛期常常积水,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这些“急难愁盼”问题,成了压在老街居民心头的大石头。
2024年底,东街综合修缮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居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马桥镇成立了专项工作组,采取“一线摸排法”逐户排查,精准锁定房屋本体、卫生设施、排水系统等四大类问题。同时,创新建立“五方协同”工作机制,邀请房管部门、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居民及租户共同商议改造方案,并针对不同家庭需求推出“一户一方案”的个性化改造措施。
![]()
面对老街窄巷施工难度大的问题,施工队创新采用“人工+小微机械”组合模式,既保障了工程进度,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经过五个月的精心施工,东街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家里有了卫生间,随时想上厕所都行,再也不用忍受排队和奔波的辛苦了。”祁恩庆欣慰地说。不仅如此,翻新后老街的路面变得平整,雨污分流管道有效解决了积水问题,老房子的屋顶得到修缮,外立面也重新粉刷,整条老街焕发出新的生机。
“现在闲下来,我就养一些花花草草,摆在屋外,自己看着舒心,也能给公共空间添点色彩。”走在干净整洁的老街上,祁恩庆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虹口区同心路232弄:曾经不敢回家 30多年终于梦圆
即便是放眼整个上海,位于虹口区同心路232弄的同心苑小区也是极为特殊的存在。走进该小区,犹如进入了“时空隧道”,能看到上海各个时期不同的居民住宅。从解放初期的矮平房到80年代的六层楼公房、再到00年后的高层公寓,在一个小区内竟能看到上海几十年来市民住房进化的缩影。
![]()
潘碧云 摄
这一“住房博物馆”虽然原生态,但最大的问题就是那些小梁薄板老旧住宅的缺点也被保留了下来。例如该小区18—23号原为工棚经改造后使用,面积约165平方米,有6户居民居住,房屋结构朽腐,经常发生渗漏水,2022年经区房管局委托专业检测单位鉴定为D级危房,承重结构已不能满足安全使用需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整幢属于危房。
“以前墙壁是泥巴糊的,家里到处都是蚂蚁、蟑螂、老鼠,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近几年每到台风天都要疏散到安置点。”20号居民刘巧儿今年64岁,她告诉记者,自1989年嫁到这里,就一直就被糟糕的住房环境所困扰,最让她感到不便的,还是屋内没有厕所,解决卫生问题白天去屋外的公厕,晚上就靠家里的马桶,每天早上倒马桶成为生活在这里居民们数十年不变的日常。
“我之前大约有十年的时间,一直选择在外地工作,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家里的居住环境不好。”刘女士告诉记者,住在这里感觉很奇特,明明地段很好,但住房条件却不及农村,而且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该片住宅无法改建翻新,渐渐成为了“被时光遗忘”的角落,直到去年3月,虹口区房管局牵头对同心路232弄18—23、31—32号开展抢险修缮工作,将危房与厕卫缺失等问题一并解决。
如今走进刘女士的家,可以看到整个屋子被修缮一新,环境整洁明亮。特别是在厨房的一角,已经加装了淋浴间与厕所,补齐了房屋功能的“最后一块拼图”。“三十多年了,终于可以在家正常淋浴和使用厕所,这是多年来我们的梦想,总算实现了。”刘女士说,政府部门修缮工程非常细致认真,会与居民就改建方案进行细致沟通,根据需求来开展工作。“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东西打包整理好,由政府派人来搬走寄存,等修缮改造完毕再搬回来,就可以入住了。”
![]()
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024年6月起,为彻底消除同心路232弄小区回搬后无卫生设施的情况,广中路街道城运中心牵头联合虹房集团、居委会对同心路232弄18-23号、31号-32号逐户排查制定改造方案,并列入街道第一批无卫生设施改造项目。7月5日正式进场施工,7月29日小区7户无卫生设施住户全部完成改造。
对于如今的新居,刘女士非常满意,感觉生活水准有了质的提升,对于政府部门也是十分感谢,居民们纷纷向街道送上了锦旗,并向市、区两级写了感谢信,感谢政府主动担当作为,为民谋福祉。“现在我们老夫妻住在这里养老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只想着要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宝山区国权北路815弄:最爱和孙辈视频展示新卫生间
“这种十几块钱的塑料高脚痰盂,我们家已经用烂了好几个。”在宝山区高境镇国权北路815弄的家中,50岁的党宝荣笑着指向墙角那个即将被丢弃的旧痰盂,“没想到在上海住了20多年,如今还能用上独用的卫生间抽水马桶,还是政府统一改造的,门窗也都统一换过了,简直太开心了!”
![]()
潘碧云 摄
来自安徽六安的党宝荣,在国权北路815弄这排老式职工宿舍租住了20多年。她克服了种种困难,日子越过越好,如今两个儿子都成家立业,还有了孙子孙女。
“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一场暴雨,公共厕所都漫出来了。”党宝荣回忆道,雨水混杂着污水倒灌进弄堂,那股气味让她至今难忘。“原来这里环境太差了,外面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一夜睡醒,屋里的东西漂得满地都是,一片汪洋。每年台风季,都要被迁移到临时住处。”她说,那时候最怕晚上起夜,冬天要顶着寒风去远处的公厕,夏天则要忍受蚊虫叮咬。
转机出现在2023年。宝山区启动“拎马桶”改造工程,国权北路815弄被列入改造名单。然而这里的地形复杂,党宝荣住的那栋三层小楼还在地铁线上方,改造面临重重困难。那段时间,她每天都能看到工程师们拿着图纸在楼前比划,心情也跟着忐忑不安。
让党宝荣意外的是,困难并没有让改造停滞。工作人员很快拿出了新方案:利用楼内原有的公共空间改造出6套厨卫,同时在楼外空地上新建轻质钢结构的厨卫单元,通过连廊与主楼相连。更让居民们感动的是,改造工程远不止加装马桶那么简单。在听取居民意见后,施工队为整个社区增设了大型抽水泵,彻底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内涝问题。路面重修了,墙面翻新了,老化的管线也全部更换。
![]()
如今,站在新装修的卫生间里,想起那些台风天临时安置的困难日子,党宝荣感慨不已。白色的瓷砖光洁如镜,抽水马桶静静地立在那里,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淌。她最喜欢在周末和孙子孙女视频,把手机镜头对准崭新的厨卫间:“奶奶现在有自己的卫生间了,你们下次来就不用跑去外面的公共厕所了!”
那个用了20多年的痰盂,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党宝荣说,她要把这个痰盂洗干净收起来,“这不是留念,是要告诉孙辈们,生活是怎么一步一步变好的。”在这个寒意渐深的夜晚,她终于可以安心地喝下一杯温水,不再为起夜而烦恼。
黄浦区陕西南路39弄:“第一个吃螃蟹” 全楼家家签字
坐落于黄浦区陕西南路39弄的长乐邨,是衡复历史风貌区内的优秀历史建筑。这个红瓦黄墙法式联排洋房小区里曾走出丰子恺、董竹君、莫非仙等诸多名人,人文底蕴深厚。
![]()
周馨 摄
历经百年时光,长乐邨从昔日的独栋独户,变成了如今容纳426户的住宅小区。随着住户激增,原本缺失的卫生设施成了困扰居民的难题,“如厕难”“洗澡难”更是几代人挥之不去的“心头病”。
“刚搬进来时,我们一栋老房子里,楼上楼下挤了二十几口人。唯一的‘公共设施’是两层共用的一间厨房和两个马桶。洗澡要排队,上厕所更要等。”居民刘征今年63岁,1974年搬进了长乐邨53号一间约26平方米的屋子里,一住就是50余年。
刘征回忆,那时家家户户都备着痰盂罐,遇上内急而厕所又有人时,只能狼狈地在家里解决,再拎出去倒掉,既不方便,也不卫生。“家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散不去的异味,谈不上任何隐私和尊严。有些老人年纪大了,拎着痰盂罐上上下下,很不安全。”
不仅是上厕所,洗澡也是另一大难题。刘征告诉记者,楼上的卫生间原本有一个大浴缸,供全楼的人轮流使用。有时等不及,就在楼下用炉子烧好热水,再一桶一桶地拎到楼上,在厕所里放个大桶,站在马桶旁简单擦洗。“那时每天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排队、等待、克服。”令刘征更加难以忍受的是,卫生间又暗又潮,刺鼻的气味直接通到厨房和前面的房间,夏天更是难受。
“小马桶,大民生”。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黄浦区房管局、永业集团与瑞金二路街道联手出击,以“卫生设施提升改造+保护修缮”的创新模式,向这一历史顽疾发起“总攻”,切实解决民生痛点。
刘征居住的长乐邨53号,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楼栋,也是卫生设施改造的“样板间”。“改造需要全体居民签字同意,其间水管煤气管全断,厨卫彻底停用,我们只能在花园里搭灶台做饭。”刘征说,尽管困难重重,为了更好的生活,邻里们空前团结,家家签字、全力配合。
一个多月后,一楼原本堆放杂物的天井“变身”为两个独立卫生间,二楼的大卫生间也被合理分割,实现了“每户独用”。 刘征家的新卫生间虽不到两平方米,却“五脏俱全”—— 防水的抽水马桶、淋浴花洒、排风扇一应俱全,蚊蝇乱飞、气味难闻的日子一去不返。她还细心添置了浴帘、挂钩和置物架,让这个小空间既实用又温馨。
![]()
孔明哲 摄
“现在上厕所干净又舒服,冬天洗澡也不怕冷,生活质量天翻地覆!”刘征笑着说。过去洗衣机只能放室外,雨天根本没法用;如今不仅有了固定位置,公共区域还搭起了晾衣架。“真的要感谢政府的‘阳光政策’,让我们在老房子里迎来了新生活。”
杨浦区长阳路567号:滴滴“眼泪水”变成哗哗“自来水”
长阳路567号,位于杨浦区的江浦路街道。沿着长长的弄堂走进去,一片二层的老房子映入眼帘。虽然不久前进行过外墙粉刷,显得墙壁整洁簇新,但从它的外形和外墙上横七竖八的管道以及陈旧的水泥台阶便可看出,这是一处已经上了年头的房子。居民区书记周莉华介绍说,这里是建造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工业用房,后来,车间和办公房都被改建为宿舍分配给工厂职工,最小的房间只有五六个平方米,最大的也只有20余平方米,而且,39户人家共用一个公共厕所。幸好,就在不久前,杨浦区江浦路街道给每户人家都安装了一个抽水马桶,总算解决了困扰居民们几十年的“方便”难题。
![]()
李永生 摄
沿着狭窄的水泥楼梯走上二楼,转角有一棵挂满果实的橘子树,住在这里已经15年的王老伯对记者说,很多居民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在弄堂里种了不少果树,如果早些天来还能吃到葡萄呢。相较于春华秋实的浪漫,这里的生活条件可就远远谈不上浪漫了。
王老伯和老伴住着一间20来平方米的房间,因为房屋是从车间改建的,所以,室内没有厨卫设施,在门外的走廊对面,每户人家有一个狭小的厨房,有些人家在里面安装了浴缸或者淋浴花洒。但是,即使有淋浴设施,洗澡往往也是一件愁事。王老伯说:“水管时间长了,里面都生锈了,水流变得很小,到了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里,自来水就变得像一根细线一样。用水高峰的时候,小得简直像眼泪水!”自来水变成了“不”来水,给居民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有时候洗澡洗到一半没水了,只能穿好衣服出来;有时候洗衣服洗到一半没水了,只能关掉洗衣机,等水来了再洗,所以,我们用的都是半自动的双缸洗衣机,不能用全自动洗衣机。”
没有卫生间,上厕所更是烦恼。楼梯下的男厕有两个坑位,女厕只有一个坑位,这么多户居民轮流使用,着急的时候排队是肯定的,要是碰上腹泻等紧急情况,只能在家里用痰盂解决。这么多年使用下来,公厕的卫生状况难免不如人意。夏天上厕所不仅异味难闻,还要被蚊虫咬;到了冬天又冷得很,雨雪天上下楼梯倒痰盂也不方便,对老年人更是不安全,大家早就盼着改善居住条件。
![]()
今年八九月份的时候,江浦路街道对老房子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造:条件合适的,在屋子里安装了坐便器;房间实在太小装不了的,则在走廊对面的厨房里划了一小块区域安装。有的人家原本厨房里有一个浴缸或者淋浴龙头,就结合在一起进行了改造,不仅安装坐便器不用居民掏钱,修补瓷砖等也都由街道出钱。同时,还对上下水管都进行了改造,“眼泪水”变成了一拧开龙头就真正能哗哗流淌的“自来水”,洗澡洗衣再也不是难事。这番改造结束后,大家都觉得,“如今的日子,‘方便’真正方便了! ”
杨浦区国京路41号:按下新马桶的冲水键 老夫妻笑了
现在,再也不用摸黑淋雨去倒痰盂罐了!”在杨浦长海路街道一座百年文物保护建筑里,居民田依平对记者说,这里,是她和老伴住了五十多年的家。20世纪70年代,田依平和老伴分到了这里的房子,她回忆,“那时候搬进来也是烧煤球用煤球,电是公用的,水是公用的,还可以生活上还比较便利,最不方便的就是没有厕所。”
![]()
萧君玮 摄
多年来,随着田依平夫妇的身体日渐衰老,上厕所这件事逐渐成为他们的心头之患。由于建筑结构的限制,他们每次使用痰盂罐,都必须先穿过多家住户,走过幽深的巷子,再转弯绕至楼后的公厕。这段七八十米的路程,往返一趟需耗时六七分钟,而且住户们总是在房前摆放一些杂物,路况也很复杂。田依平表示:“因为要走不少路,我常担心下雨天道路积水,导致我和老伴摔倒。”如今,老伴年事已高,行走也愈发困难,因此他们对拥有冲水马桶的渴望愈发迫切。
拎马桶这件事还让老夫妻总是觉得没有尊严,“我们总是早晚摸黑去倒痰盂罐,还要尽量避开邻居吃饭的时候。每次端着痰盂路过别人家门口,看到人家还会有些尴尬。”尤其刺痛田依平的是,年幼无知的小外孙完全无法接受使用痰盂罐,而且总是挑剔厕所的环境。每当小外孙需要上厕所时,还得带他去对面的体育公园解决。“当时,女儿带着小外孙来我家看我,因为还要用痰盂罐,我自己都觉得很不好意思”,田依平说。
![]()
田依平的家里,充满着岁月的痕迹,桌子玻璃板下面的一张张黑白照片,见证了田依平和女儿在这里度过的漫长时光。见到老同事们搬了新居,田依并没有那么羡慕“老房子自然有老房子的味道,住惯了的地方哪舍得挪,隔壁邻居、路口的树、门口走了几十年的小路,就连上街沿的台阶高度都刻在了骨子里。”当时,田依平唯独期望着家里能有个抽水马桶。没想到,这个愿望在今年变成了现实。
去年末,房管所的工作人员带着量尺走进了田依平的家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幸福,她又惊又喜。今年初,居民区书记带着工程队来了。螺蛳壳里要做道场,由于空间有限,他们千方百计,将厨房腾挪出几平方米的空间修好了马桶。还修了隔断门和冲水池。“现在,终于告别拎马桶了!”把老痰盂安放在储物间,按下新马桶的冲水键,田依平笑着对着记者说。
杨浦区共青路105号:不再拎马桶 老人说现在“笃定”了
“若不是改造了卫生间,我真不知该如何是好!”在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共青路105号,居民韦振凤对记者感慨道。原来,近期韦振凤腰部受伤骨折。“蹲也蹲不下,回想起不久前还需提着马桶的日子,便心生余悸,如今则笃笃定定了。”
2008年,因为女儿结婚的缘故,韦振凤和丈夫搬到了如今的家——这是一个由部队营房改造的一层民居。“哪哪都好,屋子里也蛮宽敞,就是没有卫生间”,韦阿姨告诉记者,刚开始还年轻的时候,两个人并没有太担心,“当时年轻,觉得苦是苦了点,现在越想越后怕。”后来,随着韦振凤的丈夫去世,她年纪也越来越大,没有卫生间的不便逐渐凸显出来。
![]()
萧君玮 摄
在韦振凤告诉记者,在房子后面,有一个公共用的公厕,以往大家都去那里解决如厕的问题。最早,就算刮风下雨上厕所也时不时就要排队。公厕的环境也非常糟糕,里面经常废纸凌乱,臭不可闻,甚至还一度屋顶漏水。后来,虽然公厕有过改造,但居民们如厕依旧不便。
另一个大问题是洗澡。韦振凤讲述,以前洗澡的时候,只能挤进房间入口的储藏室里。用盆接水来洗澡。为此她还专门买了一个澡盆,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洗澡溢出的水,竟然顺着房间地板的缝隙蔓延,让大半个房子的地板都发霉了!“地板霉掉,一开始,我只能忍受,后来太厉害了,我只好把地板全换了。当时想想一洗澡就要霉地板,心里只有无奈”,韦振凤说。
今年4月,定海路街道复兴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兴安敲开了韦振凤家里的大门。“听说要修厕所,我举双手赞成”,韦振凤回忆,后来,工作人员拿着卷尺,东量量,西量量,很快就决定把储物间改造成卫生间。“我家是改造第一户!书记走后,两三天就开工了,不到十天就能用了”,韦振凤说,不仅如此,对于她想在卫生间里安设淋浴器、和洗衣机的愿望,改造团队都帮她实现了,再也不需要为上厕所、洗澡苦恼了!
![]()
据了解,定海路街道的无卫生设施改造项目涵盖了共青路119弄、共青路357弄、共青路105号三个小区,成功解决了69户居民的“拎马桶”难题。面对每户房间布局和大小各异的挑战,工作人员以“卷尺随身带”破题,为居民们量身定制改造方案。无论是马桶位置、洗手池高度的小细节,还是管线铺设的大工程,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居民共同商议,确保改造方案真正契合每户的实际需求。除了完成抽水马桶的加装外,部分具备条件的房屋还同步解决了“洗澡难”问题,贴心地提供了免费安装热水器、浴霸等洗浴设施的便民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浦东新区高桥北街:装卫浴不要钱 租客享真福利
“现在,上厕所再也不用排队等到急煞人了。”家住浦东高桥镇北街的汤世秀拧开簇新的一体式卫生间水龙头,哗哗的流水声清脆悦耳。对于58岁的汤阿姨来说,这个不到两平方米的洁净空间,终结了她和丈夫在这栋老宅里长达25年“拎马桶”的日子。
![]()
陈炅玮 摄
穿过逼仄破旧的巷陌,记者途径多幢老宅是浦东文物保护点,历史积淀的另一面则是居住空间的窘迫。汤世秀来自安徽桐城,25年前,她和丈夫来到上海,租住了高桥镇北街的这间小屋。她租住的房子有近百年历史,没有独立的卫生设施,房梁上的雕花记载着岁月的沧桑。一只马桶,成了这个小家庭不可或缺的“编外成员”。
清晨5时,天还蒙蒙亮,汤阿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拎着沉重的马桶,快步奔向弄堂口的公共厕所,“最怕就是厕所排队”。 汤阿姨说起从前,满是感慨。“早晚高峰时,不单是上厕所要排队,连倒马桶的倒粪池边都排满了人。“十次有九次要排队,有时候一排就是半个钟头,只好到周围其他地方四处找厕所,真是急煞人!”
白天的“不便”尚可忍受,夜晚的“煎熬”才最磨人。“这里的公共厕所,晚上9时就关门了。”汤阿姨说,这意味着,漫漫长夜里,一家人的“方便”问题只能靠屋里的那只马桶。
“我们还好,老人起夜多,很不方便。”汤阿姨不由蹙起眉头,仿佛又回到过去难捱的时光,“老房子漏风,冬天半夜冻得发抖窗门紧闭,也只能在屋里‘解决’。那股味道……唉,别提了。”
洗澡,则是另一个“将就”的工程。汤阿姨和丈夫在屋角自己隔出一个“浴室”,其实就是一块防水布围起来的角落。“冬天洗澡,一边洗冷风一边往里灌,根本受不了。”
常年的租户身份,让他们对“改造”这件事,想都不敢想。“我们是外地人,租的房子,怎么会有人来管你这个?”汤阿姨坦言,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已经很知足了。
转机出现在去年春天。“房东打电话,说村里要给我们免费装马桶。我第一反应是:真的不要钱吗?”随后镇北村的工作人员上门登记,说要给上门免费安装一体式卫生间,汤阿姨半信半疑。
没想到,没过多久,施工队真的来了。在屋外勘察、排管、接线……因为弄堂狭窄,大型机械进不来,工人们就靠人工一点点挖。
![]()
“他们先在外面把管道都排好,大概花了一天多。然后再进屋里装,从开工到装好,总共就两三天,快得很!”汤阿姨说,施工队把冰箱挪开,在原来的那个角落,一个集成马桶、面盆、镜子和淋浴喷头的全配套卫生间“腾空出世”。
当汤阿姨第一次按下抽水马桶的按钮,听到那声“哗啦”的冲水声时,她激动得眼睛都红了。“真的一分钱没花!”她反复跟记者提及这件事,连房东都说“没想到”。
“你知道吗?我现在觉得我运气真好。”汤阿姨笑得合不拢嘴,“碰到这么好的上海房东,25年没怎么收我们房租;现在又碰到了上海这么好的政策,给我们装了免费马桶,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
汤阿姨家只有一室一厅,夫妻俩住在楼下,女儿住在阁楼,有了马桶一家人住着方便多了。虽然房间光线暗淡、拥挤不堪,但看着温暖明亮的卫生间,汤阿姨的笑容不由灿烂了起来,“以前刚来上海,总觉得自己是‘外地人’。现在,邻里都熟悉了,上海对外地人真是越来越好了。我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比老家还要习惯了。”
从一只马桶的“消失”,到一方空间的“安居”。对汤世秀一家而言,这个小小的变化,不仅带来了生活的便利,更带来了被这座城市接纳和尊重的温暖。
原标题:《老房有喜:上海9个家庭“告别拎马桶”的故事》
文字编辑:顾莹颖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姚丽萍 赵菊玲 李一能 郭剑烽 陈佳琳 孙云 曹博文 宋宁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