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你又去厕所啊?”同事刚说完,张先生有些尴尬地笑了笑。48岁的老张最近发现自己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常常一天要去两三次,便便看似正常,但总有点散,偶尔还夹杂着油花。
虽然有些不适,却也没太在意。直到一次例行体检,医生看着老张的化验报告眉头紧锁,建议他进一步做影像学检查,最终结果让人震惊:胰腺癌。
“平时排便多点儿,这正常吧?没想到竟是癌症!”老张在医院走廊上喃喃自语。他的遭遇不仅打破了身边人对排便“多即健康”的认知,也让许多人开始反思,身体的小变化,背后是否藏着大危险?
其实,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不少患者像老张一样,因无意识的“日常小症状”而延误诊断。每年约有超过90%的患者一经确诊即为中晚期,治愈率极低,公众认知亟需提高。
那么,哪些异常信号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呢?尤其是第5个,许多人都忽略了。下面我们结合权威数据与专家建议,深入解读胰腺癌的早期危险信号及应对方法。
![]()
在大众印象中,多排便似乎意味着胃肠蠕动好、身体干净。《柳叶刀肿瘤学》2022年研究指出,持续性排便次数增多,且便便油腻、色浅、难冲净,常见于胰腺分泌功能下降。
胰腺作为负责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的“消化大总管”,一旦出现病变,其分泌的脂肪酶无法将食物中的脂肪完全分解,导致大量脂肪随粪便排出。
中国临床流行病学中心数据显示,胰腺癌患者中69%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泻,很多人误以为是“肠胃变好”或者“减肥成功”。实际上,正是消化吸收障碍的典型表现。
![]()
坚持关注身体细节的变化,常能发现重大疾病的蛛丝马迹。尤其是以下5个表现,一定要引起警惕:
无缘无故体重迅速下降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专家陈煜教授指出,胰腺癌患者3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极为常见,且往往无法用节食、运动等常规原因解释。据《中国胃肠肿瘤监测报告》显示,61.5%的病例在确诊前半年内有明显消瘦。
上腹及腰背部持续性隐痛
这种疼痛常呈“腰带状”分布,夜间尤为明显,服用胃药无效。哈佛医学中心2019年大数据分析显示,55%以上的早期胰腺癌患者有此主诉。
![]()
排便形态异常,油腻、颜色变浅且多泡沫
这是胰腺外分泌障碍导致脂肪吸收不良的直观表现。中华消化医学杂志回顾数据提示,油脂性便高发率可达72.3%。
瘙痒及皮肤黄染
一旦肿瘤压迫胆管,会造成胆汁淤积,结果是眼白发黄、皮肤瘙痒,部分中老年人误以为“肝不好”,实际病灶或在胰头部。
饥饿感异常、血糖波动大
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引发空腹明显饥饿感、“晕乎乎”、甚至餐后血糖飙升。长期无缘由血糖异常,需警惕胰腺功能异常。
除了上面这些,其它如突发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食欲丧失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排查的重要信号。很多患者并非完全没有症状,而是未重视“平凡中的不同”,错失最佳诊断时机。
![]()
肿瘤学会临床共识强调,早发现、早诊断对于胰腺癌的治疗至关重要。以下方法建议您可以关注并践行:
主动体检,高危人群定期彩超+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如有家族史、慢性胰腺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应每年筛查一次。
警惕自己和家人“排便习惯”的小变化:如突然增多、形状异常、便色变浅且易漂浮,建议记录并及时告知医生。
不要忽视“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吃得一样还瘦了”,尤其是中年男性,出现此现象应尽快就医。
![]()
改善饮食习惯,少油、适量优质蛋白:“重口味、油腻饮食”会加重胰腺负担,建议每餐脂肪量控制在总摄入量的30%以内,多摄入鸡胸肉、鱼、豆制品等。
培养日常健康意识,出现中上腹疼痛不等于胃病:如治疗一周无效,建议加做上腹部增强CT或MRI,不要轻信“自我诊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