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贝索斯投资的抗衰老公司Unity倒闭后,本月长寿赛道又送走了一位亿万富豪宠儿——Arena BioWorks[1,2]。
这家公司成立于2024年1月,聚焦脑健康、肿瘤和免疫系统疾病,尤其关注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病变,曾获得5位亿万富豪青睐,每人出资1亿美元。
第一年,Arena挥舞着钞票,重金从哈佛、麻省总医院、辉瑞等挖来了近百位科学家;第二年风向急转,先是大规模裁员,称要将重心转向能更快产出成果的小分子药物等领域,但几个月后便彻底关停,享年1岁零10个月。
不到两年,5亿美元,近百位科学家,这家起点惊人的长寿公司到底经历了什么?
![]()
![]()
当富豪厌倦“打钱”
Arena的诞生,源于富豪对高校科研募捐体系的不满。
功成名就之后回馈母校,算是富豪们的优良传统,Stephen Pagliuca也不例外。他曾是NBA凯尔特人队的股东,是个不差钱的富豪,多年来给母校杜克大学和哈佛大学捐的钱加起来有几千万美元,主要用于支持科学研究[3]。
作为回报,他成为了高校四个委员会的成员,几栋教学楼墙上还挂着刻有他名字的铜牌。但除了这些“荣誉”外,这么一大笔钱究竟资助了哪些科研项目、产生了什么成果,他一无所知。
![]()
图注:Pagliuca夫妇与他们捐赠的Pagliuca哈佛生命实验室
高校的募捐电话一通接一通打来,大笔钱捐出去却不知所踪。久而久之,Pagliuca开始质疑这套体系:既然大学的科研资助既低效又不透明,为什么不干脆把钱直接交给科学家?在这样的念头下,Arena诞生了。
除了Pagliuca外,公司还获得了其他亿万富豪的支持,比如戴尔创始人Michael Dell、Facebook早期投资人James Breyer等,投资额高达5亿美元。
公司目标非常明确,绕开传统大学和大型制药公司繁琐的流程,用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开发出可盈利的新药。具体运作模式就是富豪出钱,科学家专心搞研究,Arena则负责把研究成果孵化成一家家公司,推动商业化落地。
为了能快速获得转化成果,公司选择把资源集中在五大热门赛道上:细胞与基因疗法、小分子药物、蛋白质疗法、AI/机器学习,以及疾病机制和模型[4]。
![]()
图注:Arena目前的研发平台框架图
对科学家来说,这套模式最吸引人的地方,或许是他们终于“被解放”了:不用再写几十页的项目申请书,不用年复一年等基金审批,可以把精力全放在科研上。与此同时,Arena对科研成果的收益分配也给足了激励,投资人只拿30%,剩下的70%由科研团队和公司共享[3]。
现在富豪有了,公司有了,只差能产出成果的科学家了。
![]()
当科学家走出围城
在学术界有一条隐形的鄙视链,只有在学术上混不下去的人,才会“下海”去搞产业。
但Arena用一张又一张高薪合同打破了这一偏见,从哈佛、麻省总医院、辉瑞等挖来了近百位科学家与技术骨干,其中许多人的年薪高达七位数[3]。
即使是全球顶尖的哈佛大学,一个教授的平均年薪也不过24万美元;即便是哈佛商学院这样薪资最高的学院,年薪也大多落在25~50万美元之间[5]。在这样的对比下,Arena开出的薪资非常有吸引力。
Arena挖来的并非混不下去的边缘学者,其中不少已拿到终身教职,甚至有自己的实验室。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正是Arena的元老级科学家:J. Keith Joung和Stuart Schreiber[3]。
![]()
图注:J. Keith Joung(左)与Stuart Schreiber(右)
Joung是基因编辑领域的先驱,在CRISPR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此前就职于全球顶尖的医学中心——麻省总医院,但自嘲薪资“少得可怜”。即使如此,因为他离职时没有透露去向,几位同事怀疑他患上了绝症都没有想到他是“下海”了。
另一位关键人物Schreiber是哈佛大学的资深研究员,也是DNA检测领域的先驱。他曾因长期无法获得充足资助,被迫搁置多个研究设想。他坦言:“如果想拿到经费,就必须去做那些已经被重复无数次的项目。”
最终,他对这种体制感到厌倦,选择离开哈佛,联合创立了Arena并出任首席科学家,甚至反过来帮Arena在哈佛“挖人”。
![]()
图注:《纽约时报》报道,题为《砸重金从大学挖走科学家的亿万富豪们》
虽然高校明面上对这种明目张胆的挖墙脚不置一词,但被挖走的科学家透露,他们前脚办完离职手续,后脚学校邮箱就被停用了;一旦联系老同事替Arena招人,就会收到学校的律师函警告。这种操作在商业圈或许司空见惯,放到学术界却是少有的“重拳出击”。
但Arena的富豪投资人并不打算与高校彻底翻脸,表示不会完全停止对大学的捐款。公司投资人之一的Steve Pagliuca,是杜克大学的校友兼董事会成员,他曾提议在杜克大学里建一个Arena实验室,但被校方拒绝了。
![]()
当理想国开始塌方
最初的Arena,对科学家来说仿佛是理想国,不用操心教学任务,不用撰写几十页的项目书,也不用年复一年苦等基金审批。科研资金充足,福利待遇拉满,他们只需安心搞科研就好。
但估计他们自己也没想到,下一次出现在新闻里不是带着突破性成果,而是在裁员名单上。2025年8月,在高调成立19个月后,Arena宣布裁员22人,约占员工总数的30%,主要涉及细胞与基因疗法团队[6]。
![]()
发言人解释,虽然Arena在基因疗法上有了一些成果,但该领域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为更有效配置资源,Arena决定收缩战线,将重心转向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制剂等更有望在中短期内实现转化的领域。公司特别强调,这次裁员是“在财务和科研实力雄厚的前提下”作出的“审慎决定”。
有媒体猜测,这次裁员与近年来生物医药行业开始对基因疗法丧失信心有关。2025年,两名年轻患者在接受全球首款杜兴氏肌肉萎缩症基因疗法Elevidys后死亡;而辉瑞因市场反应不佳,宣布停止开发针对B型血友病的基因疗法Beqvez。
但这可能只是部分原因,Arena的危机在内部早已有迹可循[7]。有员工爆料,过去一年公司内部氛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为资金消耗速度远超预期,高管们疲于奔命,始终无法平衡雄心壮志与现实开支之间的矛盾。
公司成立之初,5位亿万富豪承诺每人投资1亿美元,并表示愿意追加更多投资。当时公司发言人对外表示,这笔钱足够公司运营10年。
然而,在没有任何成果产出的情况下(至少公司未对外公布),公司开支不断攀升,五位投资人接管了董事会。一位前员工回忆:“投资人肯定很担心,董事会那阵子几乎天天在开会。”
尽管内部已是暗流涌动,但在今年9月的采访中,刚刚上任的CEO信心满满,表示公司将在明年公布首批研究项目和衍生公司。
![]()
图注:Harvey Berger(左)从2025年7月担任公司CEO,图为其接受BiotechTV采访
两个月后,Arena发布宣布倒闭。
公司关停涉及约50名员工,包括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Stuart Schreiber。Schreiber对外称公司已经在肿瘤、免疫疾病和脑健康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未提供细节,并表示后续这些成果将由科学家自行推进。
截至关闭时,Arena共花费了约1亿美元的承诺资金。
![]()
自2022年以来,生物技术行业持续低迷,融资大幅收紧。据Fierce Biotech统计,仅今年该领域就发生了超过200轮裁员[8]。
但这本不该影响到Arena。2024年成立时,公司在给投资人的内部资料中将自己定位为“私人资助、完全独立、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彼时首席科学家Stuart Schreiber曾笃定表示:“我们的业务不受行业经济波动影响。”
他还承认,验证公司模式是否可行可能需要数年时间,甚至数十亿美元。“情况会好转还是恶化?”他说,“我不知道,但值得一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