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之间的这场博弈,又添了一把火。
当地时间11月16日,美国财长贝森特一句“最后通牒”扔了出来,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中国只是发布了一则公告,回应干脆利落。
特朗普这时候倒是一反常态,在中日摩擦上没吭声,反倒让人看不清美国的真正打算。
表面上,美国声称要谈判,私底下却不断施压。中国这边没多说什么,却用行动说明了立场。这一来一回,看似一场谈判,实则是一场较量。谁更着急,谁更冷静,谁掌握主动权,已经越来越清楚。
![]()
贝森特硬施压,稀土成了焦点
当地时间11月16日,贝森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希望中国能跟美国在11月底前敲定稀土协议,如果中国“变卦”的话,美国将采取报复措施。
但这种“最后通牒式”的发言,更像是一次情绪宣泄。美方知道自己在稀土领域还没有太多主动权,所以才想通过制造紧迫感,把谈判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
说到底,美国之所以频频提到稀土,是因为它确实离不开中国。虽然这些年美国也在寻求多元化供应,比如联合其他国家搞资源开发,但真正能稳定提供、规模化加工的,还是中国。
![]()
贝森特口中的谈判,其实就是一场围绕焦虑展开的施压动作,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在关键资源问题上的无力感。
但中国并没照着他的剧本走,而是按自己的节奏回应。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这类问题上的态度一直很明确,资源出口不是简单的交易行为,而是要考虑产业发展和长期利益。
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出口政策自然要审慎处理,用不着别人来指手画脚。美方如果希望通过威胁让中国让步,这种想法从一开始就注定走不通。
![]()
公告一出,美方认清现实
就在贝森特放完话后,11月17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一则公告,公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正丙醇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发起期终复审调查。
这通过已有机制释放出一个信号,中国不会因为谈判而放松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的监管。
中国没有多说一句话,但这则公告本身就是一种回应,可能是对贝森特“最后通牒”的反馈。
美国以为只要在稀土问题上制造点声势,就能换来中国的退让。中国则用实际行动表明,真正的谈判不是靠吓唬来的。
![]()
中方并没有选择正面对抗,而是用一条公告告诉对方,中国讲规矩,但不怕较量。
反倾销税并不是新设,而是延续以往的政策。这说明中国在处理贸易纠纷时并不情绪化,而是有章可循、有理有据。
中国的立场是清晰的,不主动挑事,但也不会被动挨打。面对美方的持续施压,中国不会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缓和”。
![]()
贝森特可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喊了话,但没有得到中国的回应,反倒收到了一个实打实的贸易惩戒。
对他来说,这不仅打乱了原本设想的谈判节奏,也让他意识到,中国并不是可以随意施压的对象,这其实已经让美方在心理上失去了先机。
拉盟友围堵,算盘打得响,效果却不理想
除了直接施压,美国还在亚太地区频频动作,拉拢日本和韩国,试图通过盟友对中国形成包围,最近的操作更加明显。
![]()
前不久,美国防长刚访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就开始在涉台问题上放出强硬言论,很可能是在配合美国的战略意图。
但这种做法也让人担忧,日本表态越激进,经济代价也可能越大。毕竟中日之间的经贸联系密切,日本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并不小。站在美国一边,不等于就能获得实际好处。
韩国的态度则更复杂,一方面,美国希望韩国在安全事务上承担更多责任,甚至支持其发展核潜艇。另一方面,韩国政府在表态上更为谨慎,既不想激怒美国,也不愿与中国彻底对立。
![]()
韩国清楚,区域紧张局势一旦升级,受到波及的首先是它自己。
美国希望通过日韩的配合,在亚太地区形成对中国的压制。然而这种“借刀使人”的策略效果有限,日韩虽然名义上是盟友,但在实际利益上并不完全一致。
日本更愿意在安全领域靠近美国,韩国则在经济方面更倾向于维持与中国的合作。这种分歧,决定了美国的区域布局难以真正形成合力。
美国的拉拢显得更像是临时抱佛脚,从长远看难以持久。
![]()
谁更需要谁?局势已经变了
美国想要打压中国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又无法脱离中国的资源和供应链。中国不愿意被牵着鼻子走,也不主动破坏合作的可能。这种复杂关系,决定了博弈不会一两次交锋就能分出高下。
贝森特的“最后通牒”,并没有让中国动摇。相反,中国通过一个公告、一项政策,展现了自身的定力和节奏感。
美国如果指望通过时间节点施压来掌握谈判主动权,那恐怕还得重新评估中国的反应方式。
![]()
从事件演变来看,美国在这次博弈中并没有讨到便宜。稀土问题没有解决,贸易压力反而增加,亚太盟友也不完全配合。这些都说明,过去那种“先压再谈”的策略,在如今的中美关系里已经不再有效。
中国用非常克制的方式表达了不妥协的态度,这种做法既稳定了内部,也维护了外部形象。同时传递出一个信号,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不会退让,但也不会主动激化矛盾。
对于美国来说,如果真想推动中美关系走向缓和,就需要放弃单方面施压的做法,回归到平等和尊重的轨道上来。
![]()
强硬的言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中国的回应已经足够清楚,可以谈,但不能带着威胁来谈。
博弈还在继续,节奏已经变了
中美之间的这场较量没有结束,也不会很快结束。但这次事件已经说明,谁更主动,谁更清醒,谁掌握节奏,已经有了答案。
贝森特的“最后通牒”不仅没有打乱中国节奏,反而暴露出美国的焦虑。中国用一纸公告,不动声色地回击,既稳住了立场,也反映出处理复杂局势的成熟。
![]()
未来的博弈还会继续,但节奏,已经开始变了。美国如果还想继续把谈判变成施压的工具,那么每一次“最后通牒”,都可能变成自己认清现实的过程。
中国不会被吓倒,也不会被牵着走。真正的强大,是能稳住局面,也能守住底线。中美之间,谁更需要谁,答案已经越来越清楚了。
参考信息:
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正丙醇继续征收反倾销税——新京报2025-11-17 15:34
关于中国稀土,美财长最新表态——观察者网2025-11-17 09:0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