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首批6吨日本冷冻扇贝抵达中国口岸,这是中日水产贸易冰封两年后的首次“破冰”。
让人意外的是,这批承载着贸易缓和期待的扇贝并未顺利入市,反而被暂缓放行存入指定冷库,等待进一步复检。
一场盼了两年的贸易重启,为何刚开局就按下“暂停键”?
破冰还是试水?6吨扇贝的贸易信号
要知道,禁令实施前,日本每月对华扇贝出口量近2万吨,如今的6吨,仅相当于昔日零头的零头,与其说是“恢复出口”,不如说是双方的一次“试探性接触”。
![]()
这次“试水”的背后,是中日双方的各自诉求,对日本而言,这是被逼到绝境后的迫切渴求。
自中方禁令生效后,日本海产品对华出口额同比暴跌92.3%,仅扇贝一项,往年高达223亿日元的对华出口收入便彻底归零。
两年间,日本水产品积压超12万吨,北海道扇贝产业濒临崩溃,渔民只能眼睁睁看着海鲜滞销,政府即便补贴企业转攻东南亚市场,也因成本增加15%导致利润大幅缩减。
为了争取重启出口,日本甚至打破了此前不允许境外独立取样检测的惯例,同意中方前后四次前往福岛取样,这份“让步”,实则是产业生存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
而对中方来说,重启进口绝非单纯的经济考量,而是综合安全、外交等多方面的理性决策。
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中国始终重视区域贸易联系,中日作为世界第二、三大经济体,贸易关系的走向影响着全球供应链。
中方的态度十分明确:缓和不等于放松,6吨的量级、仅开放扇贝和海参两类产品、仅批准3家企业(从697家申请中筛选)。
这些限制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贸易可以谈,但安全不能让。
![]()
层层监管下的“过关考验”
日本海鲜想重新上桌,第一道坎就是安全审核,而中方设定的“门槛”,严到让日方企业不敢有丝毫松懈。
此次重启进口,中方建立了“源头筛查+口岸严检+售后追溯”的全链条监管模式,从产地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布满“安全阀”。
源头端,中方只接受低风险地区的水产品,明确排除福岛等10个高风险都县。
![]()
企业审核环节更是严苛,697家申请出口的日本企业中,最终仅3家通过资质审核。
能拿到出口资格的企业,必须提供日本官方卫生证书、放射性检验合格证明、产地证明三种文件,同时出口企业需重新注册,加工厂还要加装监控设备,确保生产过程可追溯。
到了口岸检测环节,中国海关对每批次产品都要进行放射性检测,任何一项指标不合格,都会直接中断进口。
![]()
此次6吨扇贝被暂缓放行,正是这种严格监管的体现。
11月7日,就在扇贝到港当天,因日方相关不当举动,中方果断暂停所有日本水产品进口许可审批,已获批的扇贝也进入复检流程。
这一举措清晰表明:中方的监管不是“走过场”,只要存在一丝安全隐患,或是日方出现违规行为,“破冰”的大门随时可能再次关闭。
![]()
值得注意的是,核污染水排海留下的安全隐患始终是核心关切。
尽管日本声称核污水经过处理,但氚等放射性核素无法彻底清除,只能稀释,而这些物质会通过“浮游植物—小鱼—大鱼”的食物链累积,最终可能进入人体。
中方的层层监管,本质上是为了阻断这种风险,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
失去中国市场的两年
这6吨扇贝的背后,是日本水产行业两年来的“水深火热”,而水产行业的困境,只是日本诸多产业对华依赖的一个缩影。
中国市场对日本来说,早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关乎产业生存的“命脉”。
在水产领域,中国曾是日本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除了扇贝,海参、金枪鱼等产品也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
![]()
禁令实施后,日本水产行业瞬间陷入停滞:北海道的渔民看着满仓的扇贝卖不出去,只能依赖政府补贴维持生计;相关加工企业因订单锐减,不得不缩减产能甚至倒闭。
为了自救,日本政府试图开拓东南亚、欧美等新市场,但中国市场的体量和消费能力无可替代——即便对越南的海鲜出口增长了7.9倍,也远远弥补不了中方市场的空白。
更严峻的是,水产行业的困境并非个例。
![]()
过去十年间,日本多个优势产业在中国市场逐步失势:
曾占据中国汽车市场34%份额的日系车,因错失新能源风口,如今份额下滑近半,三菱更是直接退出中国市场;
索尼、松下等家电巨头,被华为、小米等中国品牌赶超;
![]()
就连投入巨资研发的生科领域,也面临中国同类技术的强劲挑战。
这些案例都说明,中国市场早已不是日本产业可以随意放弃的“后花园”,失去中国市场,对日本诸多产业而言,都意味着“难以维持”。
此次6吨扇贝的出口,对日本水产行业来说,更像是一剂“强心针”,却治标不治本。
![]()
东京的批发商直言:“6吨只是个开始,关键是明天还会有订单吗?”
这句话道出了日本企业的焦虑如果不能彻底打消中国消费者的安全疑虑,仅靠个别批次的出口松动,根本无法扭转行业的困境。
结语
尽管有严格的监管护航,但面对这批日本扇贝,中国网友的态度依然冷静,甚至带着明显的质疑。
![]()
“核污染水的阴影还没散,谁敢吃?”
“6吨太少了,是不是试水后就大量进口?”
“监管再严,也怕有漏网之鱼”
![]()
社交媒体上的这些评论,反映出消费者最真实的心态:安全可以通过监管把控,但信任的重建,远比一次出口更难。
屏幕前的各位,你们愿意购买这些从日本进口的扇贝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