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讽中国做不到?日本官宣电磁炮初速突破6马赫,实际已落后10年。
最近日本媒体又开始热火朝天地鼓吹所谓“技术领先世界”的故事,主角是安装在飞鸟号上的那门测试型电磁炮,他们宣称弹丸初速达到了2000到2230米每秒,大约相当于6到6.6马赫,并“成功命中靶船”,报道配合解说视频铺天盖地,让一部分人一时竟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日本在电磁炮领域突然就被加了十二倍速,从一个长期袖手观望的旁观者,瞬间变成了能在技术上反压中美的“领跑者”。
然而只要稍微回到事实地面上看一眼,就会意识到这一套叙事不过是把基础实验当成战略突破,把中小口径试射包装成跨时代革命,甚至还端着一副“我们搞到了中国搞不到的东西”的姿态在对外放话,这种过度自信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恐怕连日本军方内部的人都清楚得很,只是碍于宣传需求不好戳破。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只要把日本这次公布的数据摆到中国电磁炮的发展节奏里比较一下,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日本现在才迈出的这一步,中国大概在十年前就已经完成了技术同等级甚至更高标准的验证,时间差摆在那里,不是嘴巴可以抹平的,也不是宣传热度能够弥补的,更不是什么“世界领先”的证据。
首先,日本这门电磁炮的核心参数本身就决定了它的能力天花板有限,它采用的是40毫米中小口径结构,弹丸质量约320克,甚至可以采用一体式或分离式穿甲结构,它的定位偏向防空和反导,是一种典型的舰载轻型应用接口,并不针对远距离打击,也不面向战略武器体系。
其炮口能量目前只有5兆焦,未来计划提升到20兆焦,整套系统约8吨,炮管长度6米,从体量和功率来看,它是一门彻头彻尾的“小炮”,即便速度达到6马赫,看着光鲜,实则因为弹丸轻、能量不足、适用范围局限,这类电磁炮更像是未来舰载武器体系中的“补全模块”,而不是具备深度改变海战方式的战略装备。
而这一类参数的试射成绩,中国早在2018年就已经稳定取得,当时海洋山号登陆舰上完成的公开测试画面至今依然在国际军事界广为流传,原因很简单,那一次测试不仅速度更快,而且弹丸更重,总能量更高,属于中国在大型电磁炮工程化验证中的关键节点。
当时中国的弹丸质量已经达到几十公斤级,部分资料显示最重的达到124公斤,外界评估的炮口动能在70到100兆焦之间,是日本这次公布数值的十倍以上,速度也已轻松突破7马赫,在此背景下,日本媒体口中的“领先世界”就显得多少有些心虚,因为这些数字摆在那儿,怎么比较都算不上领先。
再往前推,时间差的问题更加明显,中国电磁炮的正式立项在2008年就已经确定,日本则直到2016年才正式进入研制阶段,如果算上前期准备,中国比日本整整早了八年,而中国从2018年起就在进行上舰验证,日本则是2023年才把样机搬到飞鸟号上试射。
两者之间又是五年差距,这意味着日本现在拿来展示的成绩,其实是走在中国曾经走过的那一段路,甚至连技术路线的结构特征都几乎一样,只不过中国现在已经在下一代设计上开路,日本还停留在“能不能稳定发射”“弹丸能不能飞得直”这样的基础验证层面。
而真正体现技术代差的地方,还不在这类基础测试,而在中国电磁炮近年来的技术延展方向,也就是电磁轨道炮、线圈炮、以及最新曝光的X型交叉轨道炮的多线发展。轨道炮利用洛伦兹力加速弹丸,是目前中国的主力路线,线圈炮适合推动更重弹丸但速度较低,作为辅助路线继续推进,而X型交叉轨道则是中国团队为解决大功率发射时的热管理与电流干扰问题而创造的新结构。
在《南华早报》和国内机构的公开报道中可以看到,这种X型结构采用两套独立电路交叉布置,既避免磁场干扰,又分散导轨热量,最关键的是功率堆叠能力大幅提升,使大质量弹丸在超高过载情况下保持稳定,通过实验数据推算,未来甚至可能实现以七马赫速度把六十公斤级弹丸打出四百公里以上的理论射程,这种能力已经跨入“区域拒止武器”的级别,不再只是“单发打击”,而是对航母战斗群、远程目标、甚至高超声速武器拦截都具备真实意义上的战略威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