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副主席萧旭岑11月17日的网络直播一结束,岛内舆论就炸了锅。
作为郑丽文接掌国民党后的核心发声人,他明确喊出支持两岸统一,却把落脚点放在“宪法”中的“一国两区”上,这番表态让不少期待国民党路线革新的人,心里凉了半截。
可能有朋友会问,支持统一总比搞“台独”强吧?这话没错,但“一国两区”和咱们熟悉的“一国两制”,压根不是一回事。
萧旭岑这个身份得先掰扯清楚,他10月24日才刚升为国民党副主席,之前是马英九办公室的核心幕僚,跟着马英九跑过不少两岸活动。
这样的履历决定了他的话不是个人感慨,而是郑丽文团队对两岸路线的官方定调。
他特意强调“郑丽文和马英九路线一致”,其实就是在说,国民党换了掌舵人,两岸立场还是老样子。
咱们先捋捋“一国两区”的来龙去脉,这个说法最早是2008年马英九提的。
2012年吴伯雄在“胡吴会”上正式表态时,特意加了句“两岸同属一个中国”,那会儿的核心是说“一个国家里的两个行政区域”,主权问题说得明明白白。
可这次萧旭岑的直播里,从头到尾没提“同属一中”的前提,反倒反复强调“宪法框架下的对等地位”。
这就变味了,从“一个国家的区域划分”,悄悄改成了“两个对等区域凑成一个名义国家”,主权问题被裹上了一层模糊的外衣。
有人替国民党辩解,说岛内政治环境复杂,得照顾部分民意。
可看看11月19日台湾民意基金会刚出炉的民调,赖清德的施政不赞同率还挂在50.2%,就连绿营传统票仓云嘉南地区,不满意度都超过了满意度。
这可是民进党上台以来,国民党最舒服的政治窗口期,民众早就对“台独”带来的紧张局势不耐烦了。
可国民党偏偏在这个时候端着“一国两区”的架子,说白了就是前怕狼后怕虎,既想靠“统一”口号拉中间选票,又怕被民进党扣上“卖台”的帽子,只能用文字游戏找平衡。
咱们拿马英九时期的事儿对比下就清楚了,当年马英九提出“一国两区”时,紧跟着推动了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10年生效后,两岸贸易额从当年的1454亿美元涨到2015年的1885亿美元,台湾农民的水果能直供大陆,不少台企靠着大陆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那时候的“一国两区”有实际动作托底,是为了推进融合打基础。
可现在萧旭岑只谈概念,不提任何深化合作的具体方案,就连郑丽文批评赖清德提高防务预算后,也没拿出替代的和平发展计划,这样的“统一主张”,谁能信?
再看看大陆这边的动作,对比就更明显了,2025年1到10月,两岸贸易额虽然受岛内政策影响有所波动,但大陆依然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光是台农享有的免税政策就覆盖了100多种产品。
更实在的是,现在台胞在大陆参加医保的人数已经突破120万,子女入学、就业创业都能享受和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
这些实打实的好处,都是“一国两制”框架下两岸融合的成果,可国民党偏偏要绕开这些成功案例,执着于模糊的“一国两区”,难免让人怀疑他们的诚意。
可能有人没意识到,“一国两区”的模糊性,其实给外部势力留了后门。最近赖清德和日本右翼政客高市早苗走得很近,甚至公开附和对方的涉台言论,美日也趁机炒作“台海有事”。
这种时候,国民党要是真支持统一,就该明确反对外部干涉,可萧旭岑的表态里,连提都没提这茬。
反倒是“对等地位”的说法,刚好给了美日“两岸非从属关系”的干涉借口,这可不是支持统一该有的态度。
萧旭岑自己其实也做过务实的事,2025年2月到9月,他带着“大九学堂”的台湾青年去大陆参访,从北京故宫感受历史,到山东孔庙体会文化根脉,再到云南村寨看乡村振兴。
这些活动本来是为了凝聚民族认同,可他转头就推崇“一国两区”,这就矛盾了。
有台湾青年参访后说,看到大陆的发展才明白,两岸融合不是口号是实际利益,可国民党的说法总让人觉得隔着一层。
国民党总觉得自己是两岸和平的“关键先生”,可现在的局势早变了。
国台办10月的发布会说得很清楚,“和平统一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言外之意就是,统一的主导权不在某个政党手里,而在两岸民众心里。
萧旭岑和郑丽文要是真为两岸好,与其在“一国两区”的概念上打转,不如多推动些像青年参访、农产品直供这样的务实合作,让台湾民众真切感受到统一的好处。
萧旭岑的表态里,藏着国民党的老毛病,既想抓住统一的红利,又不敢丢掉模糊的“保护伞”。可两岸民众要的不是文字游戏,是实实在在的和平与发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