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中国外交部和驻日使领馆联合发布最高级别安全提醒:"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已在日公民需"密切关注当地治安形势,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
11月16日,文旅部跟进提醒,教育部也发布留学预警,建议谨慎规划赴日留学。
中日关系紧张之际,国家刚发赴日旅游提醒,就有男子飞东京还嘴硬:“我花钱自由,日本安全”!
2025年上半年,日本针对中国公民的暴力事件已达27起,涵盖持械袭击、抢劫、仇恨犯罪等类型。东京千代田区7月31日的铁棍围殴案导致中国游客颅骨骨折,京都景区6月6日的刀刺事件造成游客右肩重伤,大阪西成区7月30日的抢劫案中施暴者甚至对倒地受害者竖中指。这些案件中,70%施暴者与受害者素不相识,作案动机明确指向“看不惯中国人”的排外情绪。
可恶的是,日本警方对涉华案件侦办效率低下:东京袭击案发生48小时后,中国使馆要求日方每日通报进展,但第三天回复变为“仍在调查”。这根本不是发达文明国家,应该有的。
日本右翼势力通过《仇恨犯罪防止法》漏洞,将针对外国人的暴力行为定性为“普通刑事犯罪”。
社交媒体上“ChineseDontComeToJapan”标签的泛滥,反映出日本社会排外情绪已从边缘走向主流。2025年日本00后代对华好感度仅11.7%,而60后仍有34%,代际对立加剧了犯罪动机。
来自日本警察厅数据:2025年1-10月涉华暴力案件同比激增48%,大阪、福冈等华人聚集区风险等级达“红色”。
游客普遍低估日本治安恶化的程度: 犯罪空间误判:误以为繁华商圈(如东京银座)绝对安全,实则2025年7月该区域发生3起针对华人的“假抢劫真袭击”事件。
中国预警的“非对抗性”本质 使馆提醒并非“禁止赴日”,而是基于生命权保障的行政建议。对比日本外务省对中国的旅行警告(2024年因新疆问题限制部分区域),中国始终以“安全优先”为原则,未实施对等制裁。
游客个人自由需在国家安全框架下行使。2025年《反外国制裁法》修订案明确,公民在境外遭遇系统性风险时,政府有义务启动应急机制。此次预警正是法律框架下的必要干预。
日本当前的治安危机,本质是右翼势力崛起、社会治理失效、中美博弈外溢的综合结果。中国游客的个体选择,不应成为日本社会矛盾的牺牲品。当“说走就走的旅行”遭遇系统性风险时,理性选择不仅是对自身生命的负责,更是对国家预警机制的必要支持。毕竟,真正的旅行自由,永远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
2025年中国赴日游客预计750万人次,而针对中国人的暴力事件仅27起,表面风险看似不高,但风险一旦降临,代价可能是生命或终身残疾,远超旅游体验价值。
国家预警并非限制自由,而是基于专业风险评估的负责任提醒,是对公民生命安全的尊重。
国家预警是基于对750万赴日游客安全的考量,不是政治工具。当你在社交媒体炫耀"机票已买""日本很安全"时,不仅无视了受害者的血泪,更是将自己置于不必要的危险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