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司法机关有担当,市场主体有盼头。近日,新华社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发布4件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权益保护再审典型案例,包括3个刑事、1个民事案件,为人民法院统一法律适用,准确把握政策界限,依法审理同类案件提供裁判指引。
依法再审纠正涉企产权冤错案件,是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权益的重要内容,人民法院以实际行动回应社会关切,为涉案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让民营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专心创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不仅彰显敢于直面问题、勇于纠正错误的司法担当,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法治信心。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发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据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经突破57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1.96%),同比增长14.69%,其蓬勃活力成为中国经济韧性的生动注脚。5月2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首次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写入法律。
这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再审典型案例,正是法治护航民营经济的坚定步伐。有人或许会疑惑,纠正过往裁判会不会削弱司法权威?事实恰恰相反,依法纠错的态度才是司法权威的体现。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强化产权执法司法保护”。依法再审纠正涉企产权冤错案件,作为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权益的重要内容,既是对个案正义的维护,更是对整体营商环境的优化。这向全社会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司法机关有能力直面问题,也有决心保障每一位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具体来看,4起典型案例生动诠释了罪刑法定原则、刑法谦抑性原则、依法平等保护原则的重要作用,让法律从“纸面”落到“地面”。谢某等三人虚报注册资本、私分国有资产、行贿、职务侵占再审部分改判无罪案中,法院根据修正后的公司法原则上将公司注册资本从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的规定,严格依据修正后的公司法及相关立法解释,认定注册成立某房产公司没有实缴出资的行为,不再构成刑事犯罪,彰显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践价值。叶某某合同诈骗再审改判无罪案中,法院坚守刑法谦抑性原则,坚决防止把经济纠纷当作犯罪处理,对于正确区分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罪的界限,准确把握合同诈骗罪入罪条件,切实增强企业家人身及财产安全感具有积极意义。史某某、王某某诉某矿业公司、某联合集团企业出售合同纠纷再审案中,法院坚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法律地位平等,以公正裁判助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体现人民法院对各类市场主体的依法平等保护。通过再审改判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这些“看得见”的公正,比政策宣讲更能提振市场信心。
个案改判只是起点而非终点。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创新发展难度增大、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等。以司法护航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需要将案例中蕴含的法治原则转化为常态化、制度化的保障机制,让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成为共识。
这次发布的4起典型案例,每一起都紧扣经济社会发展脉搏,是司法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护航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以司法公正护航民企发展,以法治温度滋养市场活力,必将推动更多民营企业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 | 人民论坛网
责任编辑 | 王卓怡 王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