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房地产市场暗流涌动。除了房地产数据越来越不乐观,银行直供房的大量上市,又成了新的“搅局因素”。
这些银行直供房产来自不良贷款处置,被银行以产权人身份直接挂牌出售,价格往往显著低于市场成交价,有的甚至低于市价25%之多,甚至还有半价的。
更关键的是,这种直供房的数量在快速累积。地方农信系统、城商行到国有大行,正成为二手房市场上一支越来越庞大的“隐形供给力量”。
它们的目的当然无可指摘——加快资金回收、控制不良、释放资本。但当这种房子规模化涌向市场,它可能产生的外溢冲击,则远非银行内部资产负债表的好看与否这么简单。
房地产行业的周期底部往往不是由供给决定,而是由预期决定。但银行直供房所构造出的“低价成交板块”,正在成为新的价格锚。
这会对市场情绪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房价还会跌,而且跌得更狠。
当银行成了“房东”后,它更像是一个急于清仓的卖家。对于本就脆弱的购房信心而言,这种信号的外溢效应可能比任何宏观调控都要猛烈。
![]()
银行加速直供房处置的逻辑,还有经营贷。
随着部分经营性贷款三年周期陆续到期,房价下行导致抵押物价值重估,不少抵押资产出现“评估价低于贷款额”的倒挂局面。借款人续贷失败,房产进入处置流程。
与此同时,不良率爬升、资本约束收紧,也让许多银行不得不选择加快清理抵债资产。
可以说,这是一场被迫的去库存。
但问题在于,银行与普通卖家有着本质区别。银行的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回款速度最大化。周期拖得越久,监管核查压力、资本计提压力越大。
因此银行在定价上普遍采取“折价促销”式策略——它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市场的价格破坏者,它只在乎能否更快地把资产变现。
当大量低价成交出现在公开平台上,其他二手房卖家还能坚持原价吗?刚需购房者还能坚持“抄底逻辑”吗?一个原本价格就摇摇欲坠的市场,会在这种倾斜的供给结构面前加速下行。
当然,银行直供房的优势是明显的:产权清晰、没有租约纠纷、交易对手是银行本身,而且定价通常低于周边市场。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确定性与性价比的组合毫无疑问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是,二手房市场会受到很大影响,价格敏感的买家被吸走了,他们更愿意等待直供房而不是购买普通房源
普通卖家则不得不进一步降价,但仍然无法与银行的折价速度比拼。
还要看到,中介体系也被绕开了,这进一步削弱了市场信息传导机制。
![]()
在传统二手房市场中,价格是通过大量分散交易来逐步出清的,但现在,这批以“低价+规模化挂牌”方式出现的直供房,正在成为市场中新的价格主导力量。
这种情况下,房价的底部可能不再由市场决定,而是被银行的资产处置节奏所牵引。
也就是说,正常的市场化机制,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冲击。
以后,房价也许会被迫围绕直供房的折价水平“锚定”更长时间。
许多地方银行的直供房数量正在形成量级上的突破:四川农信系统挂牌超过2.5万套、辽宁农信系统超过1万套,部分城商行也已接近两千套规模。即便剔除重复挂牌,这都是一个足以改变区域供给结构的数字。
当一个市场的价格不是由需求端决定,而是由供给端的被动清仓行为决定,其波动幅度往往会显著扩大。
这不利于恢复信心,也不利于长期稳定,更不利于房地产的存量与增量市场的健康循环。
问题是,银行的行为,谁来管?又有谁能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