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任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郭某涉嫌学术造假、侵占国家科研经费等问题,被警方带走调查,引发关注。11月18日,江苏科技大学通报:已解聘,案件正在侦办。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据澎湃新闻报道,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郭某公开简历多处与事实不符。诸如陕西省高考状元、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相关研究论文、“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等身份与荣誉均涉嫌造假。
此前,澎湃新闻报道了假院士、假参事、假“联合国外交官”等知名骗子的行骗经历,读之令人骇然。不过,这些骗子多是在社会上行骗,参加一些学术论坛、讲座活动、企业考察等,以此牟取不法利益。
此番郭某更令人震惊的地方在于,其简历中最闪光、最耀眼的那几笔,几乎都涉嫌造假,而其居然堂而皇之地成为一所大学的首席科学家、教授,这更加令人不可思议。最直接的疑问就是:他是如何混进高校、博得如此高位的?
按理说,学校在招揽和评定人才的时候,会有严格的审核程序,尤其是首席科学家、博导这种身份的重量级教授,对其关键身份和主要荣誉应该知根知底,为何没能提早发现?这样的漏洞或疏忽,值得追问。
近年来,在学术界出现类似的滥竽充数者,并不罕见,相关打假工作也很有成效。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态势中,或许也可以思考建立更加严格、透明的内部核查与监督机制,而不是过多地依赖外部监督力量去推动。毕竟,学术界的荣誉与身份,内部管理人员也应该比媒体、网友更了解。
在人人皆可上网的互联网时代,公开的信息意味着理论上所有人都可以看见,有些人仍然敢冒着被揭穿的风险招摇撞骗,他们何以有如此大的侥幸心理,也值得反思。除了在事后进行零容忍的查处,还要做好事前的、源头的工作,让造假者无处遁形,甚至不敢造假、不能造假。
从报道来看,郭某在多项荣誉上和真正的拥有者重名,疑似有意“蹭荣誉”。同名确实容易误导人,但是正如记者多检索几个关键词,就可以轻易发现此郭某非彼郭某一样,用人单位的核查人员更应该具备这样的基本功。
对于郭某被调查一事,江苏科技大学工作人员表示,其人已离职,该教授的学生目前都已经安排了新的导师,不会影响学业。但显然,此人此事对学校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仅关乎学校声誉和信誉,恐怕也已在学生心中造成很大冲击。学校也应该不断查漏补缺,避免类似的尴尬再次发生。
学术造假的危害,远远不只是经济上的学术资源浪费,还会挤压真正的科研者的发展空间,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进而削弱公众对高校等科研机构的信任,甚至影响国家政策制定和公共决策的科学性。若要真正消除郭某的恶劣影响,恐怕还需要相关单位做足长期工作。
郭某被查了,必须让更多潜在的“南郭先生”无处遁形,或者一开始就被堵在门外,还高校及学术界一个清朗的治学环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