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新乡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嵩山少林寺原住持释永信作出批准逮捕决定,其涉嫌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消息,再次将宗教界的规范管理问题推向舆论焦点。
![]()
从7月被通报涉嫌刑事犯罪、违反佛教戒律,到被注销戒牒、免去住持职务,再到如今被批准逮捕,释永信的堕落轨迹,不仅葬送了个人法身慧命,更给佛教界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在宗教商业化浪潮中,还有多少"释永信"潜藏于清净梵刹之内?
释永信的所作所为,早已背离出家人的初心使命。
作为禅宗祖庭的住持,他本应潜心修行、弘扬佛法,守护祖庭清净庄严,却目无国法、罔顾教规,将宗教场所异化为逐利工具,用信众的虔诚换取私利,以佛门的清誉透支公信力。
中国佛教协会评价其"性质十分恶劣,严重败坏了佛教界的声誉",河南省佛教协会也痛斥其"六根不净、追名逐利,肆意妄为、屡破底线",这番定论精准揭示了此类行为对宗教传承的致命伤害——当修行者沦为逐利者,当清净地沦为名利场,宗教的精神内核便会被侵蚀殆尽。
释永信案绝非个例,近期曝光的多起同类案件更显问题的严峻性。西安禅经寺住持释智觉,作为登记在册的宗教教职人员,涉嫌以“治愈抑郁症”为名收取数万元高额费用,因效果未达承诺被指控诈骗,已被提起公诉等待宣判;四川成都市蒲江县石象寺原住持释照杰(曾任县佛教协会会长),因与女主播发生不正当关系后遭敲诈,其行为严重违反教规与公序良俗,已被注销戒牒、撤销政协委员资格,相关涉案人员也已被依法判刑。
这些案例串联起的,是部分宗教教职人员背离清修初心、触碰法律红线的堕落群像。
他们或借宗教之名敛财,或罔顾戒律突破道德底线,不仅葬送了个人法身慧命,更严重败坏了佛教界的声誉。这无疑给整个宗教界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其背后折射的是宗教商业化乱象下的监管漏洞与教风滑坡。
近年来,部分宗教活动场所偏离非营利本质,沦为"股份制"运作的商业实体,少数教职人员借教敛财、违规违纪,既违反了《宗教事务条例》的明确规定,也触碰了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底线。
国家宗教事务局早已出台意见治理宗教商业化,严禁商业资本介入宗教场所,要求加强财务监督与社会监督,但为何仍有"释永信"式人物铤而走险?核心在于部分场所内部管理虚化、外部监管缺位,民主评议流于形式,财务公开遮遮掩掩,让权力寻租有了滋生空间。
追问"还有多少释永信",本质是追问宗教界自我净化的能力与监管机制的效能。佛教界常言"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份"拂拭"不仅需要教职人员坚守正信正行,更需要建立常态化的约束机制。宗教团体应严格执行教职人员认定与退出制度,让戒牒不仅是身份象征,更是行为准则;宗教场所需落实财务公开制度,引入社会监督,让每一笔善款都经得起核查;监管部门更要强化常态化巡查,对借教敛财、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震慑。
释永信被逮捕,是法律对宗教界违法犯罪行为的公正裁决,也是宗教界整肃教风的重要契机。清除一颗"毒瘤"固然重要,更关键的是修复被侵蚀的肌体。唯有宗教界深刻汲取教训,坚守信仰初心;监管部门织密制度笼子,筑牢法治防线;社会各界强化监督意识,守护精神净土,才能让"释永信"式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宗教真正回归清净庄严的本真,在新时代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