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楞严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念佛一门,自古以来被誉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法门。
上至文殊、普贤这样的大菩萨,下至贩夫走卒、市井凡夫,都能修持。
可奇怪的是,同样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有人念了三五年便心开意解,有人念了一辈子却依旧烦恼重重。
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佛号还会挑人?还是说这其中另有玄机?
![]()
《楞严经》中记载,大势至菩萨曾向世尊禀告自己的修行经历。这位菩萨可不是一般的菩萨,他与观世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地位仅次于阿弥陀佛。
这样的大菩萨专修念佛法门,他说的话自然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可就是这么殊胜的开示,多少念佛人却偏偏忽略了其中最关键的一句话。少了这一步,念佛就像是隔靴搔痒,始终无法真正得力。
这到底是哪一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唐朝时期,洛阳城里有两位居士,都是虔诚的念佛人。这两人一个叫王居士,一个叫李居士,两人年纪相仿,家境也差不多,都是小商人出身。更巧的是,两人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开始念佛的。
王居士家里开着一间布庄,生意做得中规中矩。自从接触到净土法门之后,他每天清晨必定焚香礼佛,然后开始念佛。一边打理生意,嘴里也不停地念着佛号。傍晚收了铺子,还要再念上一个时辰才肯休息。就这样日复一日,王居士念佛已经整整五年。
李居士呢,在城东开了一家酒肆。他念佛比王居士还要勤快,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念佛,一直念到日上三竿才开门做生意。白天忙里偷闲也要念几句,晚上更是要念到深夜。粗略算下来,李居士每天念佛的时间比王居士还要多出一两个时辰。
按理说,两人都这么精进,应该都有所成就才对。可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
有一天,两人在城中的慧林寺相遇。那天寺里正好有位从长安来的高僧讲经,两人听完经后在寺门外碰上了。
"王居士,好久不见。"李居士远远就打招呼。
"李居士,是你啊。"王居士面色平和,笑着回礼。
两人寒暄几句后,李居士忍不住叹了口气:"唉,同样是念佛,你看起来倒是愈发安详了。我这几年念下来,心里头还是乱糟糟的。"
王居士听了,倒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平时念佛,心在哪里?"
"心?"李居士愣了一下,"当然在念佛啊,我嘴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难道心还能跑到别处去?"
王居士摇摇头:"那你念佛的时候,可曾想过明天要进多少货?可曾盘算过这个月能赚多少银子?可曾挂念着家里孩子的功课?"
李居士的脸腾地红了。王居士这几句话,句句说中了他的心事。确实,他虽然嘴里念着佛号,可脑子里想的却是店里的事、家里的事、各种各样的事。念佛的时候想着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又想着要赶紧念完今天的功课。
"看来你明白了。"王居士笑道,"念佛这件事,不是嘴上功夫,而是心上功夫。"
这话让李居士陷入了沉思。回到家后,他开始反省自己这几年的念佛。越想越觉得惭愧——自己虽然每天念佛数小时,可有多少时候是真正用心在念的?大部分时候,不过是嘴里念着佛号,心里却在盘算其他事情。这样的念佛,又怎么能得力呢?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念佛人中极为普遍。很多人都觉得念佛很简单,不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吗?谁不会念?可真正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念佛确实简单,可要念好却不容易。
《观无量寿经》里说得明白,念佛要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具足,念佛才能真正相应。可什么是至诚心?就是真诚恳切,没有半点虚假。心不在焉地念,嘴里念着佛号心里想着别的事,这能算至诚吗?
再说深心,就是深信不疑。信什么?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信念佛必定能往生。可很多人念佛,心里其实是半信半疑的。念的时候想着"万一不灵呢?"这样的心态,又如何能真正得力?
最后是回向发愿心。念佛不是为了求人天福报,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脱离轮回、往生净土、究竟成佛。可许多人念佛,心里想的却是"保佑我生意兴隆"、"保佑我家人平安"。这些愿望本身没有错,但若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念佛的格局就太小了。
![]()
慧林寺的那位高僧听说了王居士和李居士的事,专门把他们请到寺里,给他们讲了大势至菩萨的故事。
"《楞严经》里,大势至菩萨说他往昔在因地修行时,遇到超日月光佛,这尊佛教导他念佛三昧的法门。"高僧说道,"菩萨是怎么念的呢?不是像你们这样,一边念一边胡思乱想。"
"那应该怎么念?"李居士急切地问。
高僧捻须微笑,却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继续讲下去:"大势至菩萨说,他连续遇到十二位如来,都是教导他念佛法门。从超日月光佛开始,到最后的超日月光佛,这十二尊佛都是一脉相承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念佛法门是一门极深极妙的修行方法,不是随随便便念念就能成就的。"
两位居士听了,更加疑惑。念佛不是三根普被、简单易行吗?怎么又变得这么深奥了?
高僧看出他们的疑惑,解释道:"说它简单,是因为一句佛号人人能念;说它深妙,是因为要念到真正相应,必须把握住其中的关键。就像吃饭,谁都会吃,可要吃得养生健体,就要讲究方法了。"
"那这个关键是什么?"王居士也来了兴趣。虽然他念佛比李居士得力,可他也知道自己的功夫还差得远。
高僧端起茶杯,慢慢喝了一口,这才开口:"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里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就是念佛法门的关键所在。"
两位居士瞪大了眼睛,屏息等待。寺外的晚钟响起,悠扬的钟声在暮色中回荡。高僧放下茶杯,正要开口说话——
就在这时,寺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有施主送来了一批斋饭,寺里的僧人们都去帮忙搬运。高僧也起身要去照应,临走前对两位居士说:"你们先在这里稍候,容我处理完事情再来细说。这八个字事关紧要,说不透反而会让人误会,我必须好好给你们讲明白。"
![]()
两人只好在禅房里等待。李居士焦急得在房里来回踱步。
嘴里念叨着:"到底是哪八个字?会不会是'至心念佛,必得往生'?"
王居士倒是沉稳,他闭目静坐,嘴里轻轻念着佛号。但说心里不好奇,那是假的。
能让大势至菩萨如此重视,又能让高僧郑重其事要单独讲解的,必定是念佛法门最核心的内容。
这八个字,究竟是什么?